三台之間F964A.jpg

三台之間F964B.jpg

三台之間F964C.jpg

三台之間F964D.jpg

①胡茵夢也曾演過「慈禧」。
②中視本想以潘迎紫演出「慈禧」。
③④「王昭君」、「陳圓圓」飽受與史實不符的批判。
⑤「八千里路雲和月」。
⑥「一門英烈—穆桂英」
⑦「六壯士」。
⑧「刺客列傳」嚐到失敗的命運。

1990年04月15日~21日
(華視綜合週刊964期 P24~P27)
三台之間:
歷史劇的隱憂
徘徊在商業、藝術之間,
如何才能走出康莊大道?

●文/心之

中視號稱大製作的歷史名劇「慈禧全傳」,因找不到適合的製作班底和編劇,一拖再拖,最後很可能宣告難產,「慈禧」所暴露的是歷史劇製作上面臨的瓶頸。近年來三台對歷史劇的包裝,在商業或藝術的兩極處理手法上,存在著難以抉擇的隱憂。

耳熟能詳是慈禧
看上千遍不厭倦

慈禧」是中國近代史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三家電視公司自開播以來,不知針對她製作過多少戲碼,以題材來論,算是看上千遍也不厭倦,有歷史價值和戲劇效果的大戲。
正是「慈禧」自十四歲入宮到送終,三台只要有像樣的演員,就少不了做一檔「慈禧」,過過大戲、大排場的癮。中視這一次有了潘迎紫這張大牌,買了高陽的大作,原以為順順利利可以開大戲,但以目前三台黃金檔競爭激烈,主管力求創新的目標之下,「慈禧」竟因題材、包裝無法翻出新樣而暫告擱淺。
準備赴大陸拍攝頤和園、圓明園、太和殿等實景的「慈禧」,算是舊瓶之中較引人注意的新酒,然而好不容易的新意,卻因為「六個夢」搶先的大陸外景,全都泡了湯。
大陸計劃行不得也,「慈禧」面臨最大的困擾,還是劇本問題,歷史劇的劇本一向在傳統史實與商業包裝之間,令製作人難以取決,過去中視周遊製作的幾檔歷史劇「王昭君」、「陳圓圓」,有收視率,卻在表現手法上,飽受與史實不符、杜撰瞎搞的批判。

不再以商業掛帥
忠於史實求精緻

在「王昭君」、「陳圓圓」的教訓之後,三台對於製作歷史劇又發展出一套精雕細琢,忠於史實,寧求藝術,不以商業掛帥的模式,華視八千里路雲和月」、「六壯士」、「一門英烈穆桂英」等劇,都在這種期待下誕生。
在這幾檔歷史劇中,收視率有好有壞,水準不一,以「六壯士」為例,是電視製作少見具備深度和廣度的佳作。然而該劇所得的成績,與投資人付出的心血卻呈現極大的對比,固然贏得了口碑,但檢討結果,歷史劇究竟要以何種表現方式包裝,著實令電視公司困惑了一陣子。
「六壯士」的教訓,同樣的發生在台視刺客列傳」身上。這一檔歷史劇,除了拍攝精緻之外,更請來了香港的超級卡司鄭少秋,但這檔忠於歷史精神的「刺客列傳」,同樣的也嚐到了失敗的命運,大卡司一樣救不活,歷史劇的前途岌岌可危。

演員強調大卡司
面對現實仍低頭

拍攝精緻,演員強調卡司,依然無法挽回歷史劇逐漸沒落的命運,對電視公司及製作人而言,歷史劇並非不可為,只是缺乏真正熟悉歷史背景,可以融會貫通,賦予歷史現代生命的編劇人才。
正因在劇本上沒有深入的筆調和強烈的使命感,使得歷史劇在似商業似藝術混淆不清的界限中打轉,有的製作人憑藉著觀眾對歷史的求知若渴,創造了歷史劇,卻不解該以何種角度下手。
台視播出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總策劃詹德茂的撰述筆調,倒是為歷史劇執筆的大家,樹立一套可供參考的模式,他有深度、有心胸,半溫馨、半諷刺的敘述中國人的陳年往事,片段式的敘述中國人、事、地的歷史,真叫觀眾對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有種恨鐵不成鋼,卻又難以割捨的歸屬感。

包裝一套新風貌
力挽狂瀾看今朝

這樣的一個方向,或許可供寫歷史劇的編劇參考,今年三台除了已在籌備中的「草莽英雄」,算是套上歷史模式的小品,也只有華視的「碧血丹青照汗青」、台視的「大唐帝國」是正統歷史劇的創作手法製作。這兩檔大戲,前者由鄧育昆編劇,後者引進大陸史學教授以完全不同於國內編劇的編寫習慣,集思廣義的為歷史劇包裝了一套和過去不同的風貌。歷史劇在今年下半年是否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就看這兩檔戲的收視率和口碑了。■


arrow
arrow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