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劇上電視起源很早。
▼歌仔戲一向受觀眾歡迎。
▼布袋戲大人小孩都愛看。


1987年1月4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65期P166~P167)
電視回顧戲曲節目先後推出
●文/阿丙

除了國、台語電視劇,電視開播的第二年,民國五十二年的電視
戲劇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戲曲──包括國劇及歌仔戲的改

革。
國劇上電視,是電視一開播就有的,不過第一年的電視平劇,只
是換個場地的舞台公演而已,表演者的化妝、服裝、演出完全秉

承傳統,電視台提供的場地也完全比照舞台的平面化,導播對取

鏡頭也毫無創意,只是在全景之外,稍加中、近景而已。
國劇藝術博大精深,一般人不敢隨意置喙,何況電視從業者真正
懂國劇的人並不多,因此演出只求不出大錯,無人敢談創新。因

此第一年的電視國劇不論在劇目的挑選、演員的搭配及燈光、畫

面……各方面都乏善可陳,也不如其他節目引起重視。
直到了第二年春天,當時電視國劇的編導惠群先生力邀一些熱心
的年輕人,極力推展別具一格的「電視平劇」,以別於舞台及電

影,講究聲、光效果和畫面的處理。五十二年廿四日,經改

良的電視平劇「人面桃花」首度推出,果然「一鳴驚人」。
由於劇本經過改編,故事通俗、演員是當時平劇界頗受歡迎的
渝蘭,更重要的是,企畫群替百年來從無背景的中國平劇加上

,因此,當正式演出之後,立刻引起各方爭議,一時之間,贊

成與反對者各持所見,令電視台主其事者一時難以適從。不過,

卻也同時達到了「引人注意」的原始目的,未嘗不是一大收穫。
在意見難平的情況下,電視台乾脆採取折衷之策,以「傳統」及

「創新」兩種方式播出國劇,前者仍由各軍中劇團輪流表演,後

者則由台視自立的「台視國劇研究社」負責規畫、製作,最早每

月演出一次,後因反應良好而增為每月播出兩次。
該社除了擁有基本演員,更網羅編、導人才,自備行頭,經不斷
的試驗、改進,使這種創新的「電視平劇」能連續播出長達九年

之久,共播出九十幾齣戲,其中有六十幾齣改編自舊劇,只有卅

多齣是完全重新編寫,對推動國劇,具有正面的價值。
除了平劇之外,其他傳統地方戲劇,如越劇、湘劇、楚劇、川劇
及大鼓等,早在電視開播初期,就先後安排播出,不過由於觀眾

比較有限,加上劇團少,可排出的戲目也不多,因此無法作定期

播出,不久就停播了。
倒是本省的地方戲劇──歌仔戲及布袋戲,先後在電視上大放異
彩。
提到布袋戲,立刻聯想到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是怎樣的風靡
全省,結果居然迫使有關單位明令禁演多年,以免影響學童上課

、大人上班。
其實早在電視開播的第一年,布袋戲就已在電視上「亮相」,當
時是以國語發音,專演童話給小朋友看,但一方面操縱技術太差

、木偶造型太醜,反應不佳,沒播多久就停播。
而歌仔戲則是在五十二年月首度在電視上表演,當時是由正聲
天馬劇團」作「處女秀」,演出的劇目是「路遙知馬力」,表

演方式及劇目,當然也和早期其他戲劇節目無二,把傳統舞台原

封不動地搬上電視,因擁有特定的觀眾群,反應還不錯,節目因

而一直「生存」下來了。但真正大放異彩,則是後來楊麗花出頭

,形成魅力,才帶來歌仔戲旋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