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台灣民歌故事」的製作趙剛、勾峰與導播趙石堯。
⑵歌監將滿的黃西田參加「西北雨」演出。
⑶邵佩玲在「雨夜花」中飾演一啞女。
⑷趙倍譽和侯傑在「恆春調」中有精彩好戲。
1979年05月27日出版
(電視綜台週刊161期 P30~P32)
綜合劇場:
台灣民歌的故事
台視改編連續劇
「心酸酸」打頭陣
黃西田參加演出
●文/如玉
你可知道「丟丟銅」這支歌的來源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大約在日據時代,宜蘭的蘭陽平原一帶交通非常不便,當地居民便決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通力合作來造一條鐵道,經過千辛萬苦,總算不負眾望把這條鐵路完成了。
當居民第一次坐上火車,穿過山洞時,山洞頂上的水滴到火車上,發出滴滴㗳㗳的聲音,於是人們就根據這個水聲的節奏,做了「丟丟銅」,以資紀念。
台灣有許多民謠的背後都有著非常感人的故事,有的是發生於作曲者本身,有的是作曲者根據他所見所聞而譜成的曲子,有的民歌更是充份的表露了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區的特性,所以,製作人趙剛與勾峰靈機一動,把這些民俗故事搜集起來,再根據當時的背景資料,加以重新編寫,
而製作了一個以三集為一單元的閩南語劇集──「台灣民歌故事」。
「台灣民歌故事」所包含的故事很多,有「心酸酸」、「雨夜花」、「補破網」、「丟丟銅仔」、「西北雨」、「杯底不可飼金魚」、「港都夜雨」、「天黑黑」、「山地情歌」等等,總共十七支民歌。
其中「西北雨」是古裝戲,「採茶歌」是客家故事,而「山地情歌」是發生於早期本省山地同胞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分上、中、下三集播畢,自五月十七日起接「天涯三鳳」之後播出。
由於「台灣民歌故事」是個單元劇集,因此參加演出的演員很多,除了原有的閩南語演員外,還找了許多國語演員助陣,如邵佩玲、田文仲、趙倍譽等。
邵佩玲在「雨夜花」這個故事裏,飾演一個啞女,自始至終都以她的大眼睛來表達感情。田文仲則在「山地情歌」裏飾演一個勇猛健壯的酋長,均有突出的表現。
另外,尚有坐歌監已近尾聲的黃西田,將在歌監滿後參加「西北雨」這個故事的演出,戲中他飾演一個見義勇為的好漢,在一個搶婚的事件中,男扮女裝代替新娘子去結婚,有非常逗趣的表演。
「台灣民歌故事」還沒推出,製作單位就已經把五十一集的戲全部錄完。製作人趙剛每次排戲、錄影都親自到場監督,因此整個節目的錄製都很嚴謹。
這齣戲的導播是趙石堯,編劇是趙屏、羅毅民、林能寬、何力、文心、冷香等,第一個單元將播出「心酸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