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蘇光勳
策劃:龍思良
⑴列車長雷鳴和他的驚喜號快車。
1976年09月06日出版
(電視綜合週刊21期 P52~P53)
節目動態:
《驚喜號快車》
人生縮影、充滿笑料
●文/芳芳
製作認真
一再重錄
「驚喜號快車」是一個新型綜藝節目,臺視原定於八月十九日推出,緊接「異想天作開」的時段,但由於製作組的嚴謹態度,使得這個節目無法如期播出,而遲至八月二十六日才出現於螢光幕上。
這個節目的型態和其他綜藝節目可以說完全不同,也就由於構想的新穎、突出,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將第一集劇本,修改三次,錄影兩次。
當第一次錄影完成之後,製作小組檢討,認為既然是輕鬆笑鬧的節目,就應有濃厚的「喜感」,以符合喜劇的原則與要求,於是決定更改部分情節,重新錄製。
據製作小組表示,第一次錄影,有下列幾個待改進的地方:一、節奏不夠快,二、音效不夠好,三、攝影棚不夠大〈原來在一棚,後改為四棚〉。
從以上製作的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瞭解,臺視對此「快車」的重視,與製作小組的用心,當然,這一切,都說明了何以「遲遲未推出」的原因。
偏重短劇
亦有歌唱
「驚喜號快車」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娛樂節目,集笑料之大成,在三十分鐘內,短劇佔五分之四,而歌唱佔五分之一的時間。
他們以一列幻想的「火車」,比擬人生的旅程,有著各種「千奇百怪」的故事發生,可算是「萬眾人生的縮影」。
這輛二00一年代的快車,充滿了新奇與幻想,將人們帶至另一個世界,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
雖然,「驚喜號快車」最終的目的在「取悅」觀眾,但,製作人蘇光勳與策劃龍思良都希望藉著「火車」的造型,「滑稽」的表演,帶給觀眾一些平凡的哲理,令人觀後能發深省,有所警惕。
富有創意
發人深省
到底,理想是理想,觀眾能否接受,不枉費製作單位的苦心,也是很難預料的。
這個節目的創意很新,譬如說:火車上有自動按鈕,只要一按,有「檸檬汁」出現,再按另一個鈕,突然有兩隻手伸出來,幫乘客擦皮鞋,不斷地帶給乘客「驚」與「喜」。
在演員方面,臺視特意安排八月份才和臺視簽約的雷鳴,擔任「驚喜號快車」的列車長,同時扮演一個深藏不露的鄉巴佬,整個節目,可說以他為重心。
雷鳴的「雙重身份」,卜大明的「糊塗角色」,列車長與快車小姐的一搭一檔,將使「驚喜號快車」,帶給觀眾朋友新的感受。
目前,製作小組已存有「六集」的故事構想,會推出幾集?則要看「觀眾」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