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製作人莫迺滇在華府留影。
1976年09月06日出版
(電視綜合週刊21期 P84~P85)
節目動態:
《文化橋》
為讀者與作家做橋樑
是心靈與知識的溝通
●文/霍夫曼
「文化橋」是溝通讀者與作家、知識份子與出版界間的一座橋,它將於九月十二日始,每星期天的六點至六點半,在華視螢光幕上為觀眾作一心靈的交契與知識的溝通。
風格獨特
題材新穎
莫迺滇過去是中視的新聞記者,目前為「超視公司」製作了此一風格獨特、題材嶄新,不以枯燥無味的說詞來搪塞觀眾的文教節目,他的構想是──將文教節目趣味、生動化,以傳播效力較廣的動態畫面來補節目先天性的「刻板」取材。
以往在電視上,也曾播出過此種類型的節目,如臺視的「藝文夜談」和中視的「出版與讀書」。播出一段時間後,收視未曾看好,其原因就在製作方式的缺少變化。通常都是由主持人與被訪問者面對面的交談,或由主持人拿著文稿,向觀眾作一番獨白。內容枯燥無味,徒使觀眾產生反感。
生動活潑
推陳出新
有鑑於此,「文化橋」將針對弊病予以改革,內容趨向豐富,製作著重活潑。
在製作方式上,為求內容的推陳出新,選材的豐富切題,被邀請參加節目的對象,將不限於作家,舉凡從事文化工作而有成就者,如出版家、音樂家、舞蹈家、畫家等;都將在本節目中為觀眾現身說法。
而畫面的生動活潑,亦是製作人莫迺滇急欲突破固有窠臼的。儘可能在攝影棚以外的地方拍攝,務使圖文並茂,以發揮電視的傳播特色與功能。
以訪問內容言,除了將有關訪問之作品,向觀眾作詳盡的介紹外,更以影片的方式「將佔全部節目的三分之二」來介紹其家庭生活和工作環境,這可說是文教節目的一大突破。
文教節目的有待加強一直為有識之士所大聲疾呼者,然而限於經費及觀眾的取捨,難有出色的表現。此番由富創意而極有工作熱忱的莫迺滇出任製作,必將為電視界的教育功能添上一筆可為他人學習的血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