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鑣女主角張玲。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3期P162~P166)
電視回顧─早期電視劇的誕生
●文/阿丙

  打從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至今,歷經了二十四年的時
間,在這麼漫長的日子中,電視帶給我們幾許歡笑、幾許
記憶。
  回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電視」深入我們整個社會、
全民生活之中,它和許多人珍貴的記憶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不忍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隨著時光湮滅灰飛,我
們希望藉著本刊這小小一角,以文字和圖片來回味一下
許多幾乎、甚至已經被淡忘的往事!

   有人曾以「電視的命脈」來形容「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重要性,遠超過其他

任何節目,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這句話。
   我們試著同想過去許多令觀眾瘋狂的電視節目,如「保鏢」、「包青天」、「

宮殘夢」......乃至最近的「一代女皇」等,莫不屬於戲劇節日。
   就連香港電視節目「入侵」台灣、星馬,也是以電視劇為「攻無不克」之先鋒利

器,如「楚留香」、「上海灘」,就是最好的證明,「電視劇」之魅力,可以想見


   而就在我國電視發展初期,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分量就已達到「每日一劇」,

雖也和「社教節目」或「綜藝節目」一樣,但是就播出時間(卅分鐘至六十分鐘不

等)及投下心力(至少花兩天背詞、兩天排演)而言,卻是數倍於其他節目,電視台對

電視戲劇節目之重視,不言可喻。
  其中國語發音者更多過閩南語劇,除了我們上期已經介紹過之人物固定的電視劇

集「歡樂家園」外,還有每周日播出的「電視劇場」(六十分鐘)、每周五播出四十

分鐘的「溫暖人間」。


幕前幕後瞎子摸象
  「電視劇場」第一次播出的時間是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在時間上,比閩南語

電視劇足足晚了一個月。
  至於為什麼國語電視比閩南語晚播出?實在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理由,勉強要說原

因,可能是電視台比較慎重其事的關係。
  早期電視的器材簡陋、技術不夠進步,是早已再三複述過的,因此對於許多節目

的籌劃,為求效果的十全十美,就不敢太過冒險、遽然播出。
  相反的經過較長時閒的策畫、再三的試驗,有了萬全的把握,才敢為之。
  國語電視劇就是因為被視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要電視節目,因此足足

比其他節目遲了一個月,先「觀察」其他節目在時間控制、場景變換及人員調配上

,逐漸步上軌道,同時又有同為「戲劇」類型的「閩南語劇」及長僅十五分鐘的劇

集「歡樂家園」,也由生澀轉為成熟,電視台才有信心製作規模較大的國語電視劇

,乃有「電視劇場」的誕生。
  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播出的第一齣「電視劇場」劇名是「浮生若夢」,由

白水製作,且兼編、導,主要演員有焦姣、曹健、錢璐及常楓等人。
  朱白水早在有電視之前,已是出名的舞台劇及廣播劇編、導,其盛名遠揚,因此

電視台開播之後,找他出任電視劇之製作人,似乎是十分「順理成章」的。
  但是事實上,電視戲劇和舞台劇其實在表達方式及技術上,並不相同,但是當時

國內真正受過專業電視技術訓練的人才,根本沒幾個,別說是電視劇製作人,任何

其他類型節目的製作、編、導、主持人或參加者,全是「瞎子摸象」、完全一邊試

驗、一邊摸索,胡亂拼湊,抱著「由錯誤中學習」的態度為之,因此有人給當時的

電視從業者一個名詞,叫「散兵游勇」,就是說他們全是半路出家的「游擊隊」,

根本沒有專業技術、不成正式編制的。

唐琪曾是螢幕上的玉女明星。

首次播出如臨大敵
  因為製作人本身就是「散兵游勇」,朱白水當時找來的演員,當然不可能具備電

視事業知識,以「浮生若夢」的「卡司」來看,曹健錢璐常楓是由軍中劇團網

羅的頂尖高手,焦姣則是著名電影明星;另外在電視第一年演出的主要演員還有

曾斐莉都是出身大專院校話劇社;王孫魏蘇則是著名廣播明星。
  他們或許對電視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夠,但是他們的演技卻是絕無問題的,同時大

家都抱著兢兢業業的心情為之:編劇怕出錯,同時礙於電視攝影棚的限制,場景不

敢太多;演員則怕現場出醜,早早卯足了勁把劇本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

」;而導演更是花了足足兩天的時間把戲排了又排,強迫每個演員把每個演出細節

都「嵌」在腦海裡。
  而電視台方面對這齣戲的演出,也是如臨大敵般,使出全力配合,最值得一提的

是當時為求表現良好,派出的導播可是當今台視副總經理何貽謀,因他是當時唯一

真正在台視開播前被送到美國接受過電視技術專業訓練的「專家」,由他親自出馬

掌機,可見電視台對這「第一劇」的重視。
  雖然事前準備夠充分,但是到了播出當天,緊張氣氛更是濃厚。
  先前我們提過當時的攝影棚及攝影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天播出的現場

節目不能太多,如果要播出電視劇,則當天其他現場節目就得全部停擺。
  十一月十八日這天,情況更是緊張,戲是預定晚上九半播出,但是電視台美工部

及佈景班早早就把「浮」劇的佈景搭好,而「浮」劇的全體工作人員更早在下午三

、四點就到攝影棚集合了,在搭好的佈景中再把戲排了幾次,等一切無誤後,由劇

務帶著全體去吃飯,飯後立刻帶回化粧間化粧。
  這時問題又來了,因為在這之前,有人演過舞台劇,舞台粧是要求化較深濃的;

有人演過電影,電影粧則淺淡得多,而現在演的是電視劇,「電視粧」怎麼化?卻

沒人知道了,因為大家在這之前既沒演過電視劇,有的人根本沒有看過電視。
  當時台視是由日本請來過一位化粧師,但日本電視的情況和我國又不盡相同,故

其意見僅能作為參考,大家不敢完全採信。
  最後還是化粧師父葉翔大膽「假設」,採舞台粧及電影粧之「中」,即比舞台粧

稍淡、比電影粧稍濃,才完成了所謂的「電視粧」。
  「不但是化粧,當時電視劇的各方面,都採『中庸之道』的。」一位資深導播回

憶著。
  不但是化粧不敢太濃、又怕太淺,演員的演技也是介乎舞台劇的誇張及電影的平

實之間。
觀眾反應空前熱烈
  「當時全是現場播出,大家看不到自已在電視上的演出,而之前又沒有前車可鑑

,對這個「新玩意」,大家只好抱著半試驗、半摸索的心情為之,演技也全憑「心

證」,誰也說不出電視該怎麼個演法,想來和觀眾的距離不像舞台那麼遠,所以不

能太誇張,但層面又沒電影那麼大、鏡頭也沒電影攝影機那麼銳,所以不能像電影

那麼平實,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取其中了。」
  所以早期的電視演員演技,在今天看來,其實有點流於誇張,主要因為大家對電

視的傳達功能並不十分瞭解,演員在演技的表現程度,難以拿捏之故。
  另外,電視導播也因專業知識不足,因此抱著「少變少錯」的心理鏡頭變化不大

,大多用中距鏡頭,「特寫」或「全景」都很少用。
  另一方面,因為是現場立即播出,場景交換不敢太快,怕演員「跑場」,或換衣

不及,畫面出現冷場,所以每次場、景交換,最喜歡用「淡出」、「淡入」鏡頭。
  當時電視劇演員在演出時,還有一點最怕的,就是時間的控制不當,萬一時間拖

得太長,時間到了,戲還沒完;或是演得太快,戲結束了,時間還沒到,那可糗大

了。
  「那時攝影棚有個鐘,」張冰玉說:「每次我們一邊演,就一邊盯著那個鐘,每

次好像和時間在比賽似的,長短全靠演員現場掌握、控制。」
  就是在那麼緊張、刺激的情況下,這齣早期的國語電視劇總算順利的播出,而且

反應熱烈,給予所有參與者信心及支持,於是接下來,電視劇乃蓬蓬勃勃的發展開

來,
電視劇場」這台灣電視史第一單元劇場,一直持續至民國五十五年,到五十六年

才改名「國語電視劇」,後來又改名「台視劇場」、「周三劇場」,而一直延續下

去。

※【台灣】電視史原刊為【中國】電視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