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鑣女主角張玲。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3期P162~P166)
電視回顧─早期電視劇的誕生
●文/阿丙
打從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至今,歷經了二十四年的時
間,在這麼漫長的日子中,電視帶給我們幾許歡笑、幾許
記憶。
回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電視」深入我們整個社會、
全民生活之中,它和許多人珍貴的記憶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不忍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隨著時光湮滅灰飛,我
們希望藉著本刊這小小一角,以文字和圖片來回味一下
許多幾乎、甚至已經被淡忘的往事!
有人曾以「電視的命脈」來形容「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重要性,遠超過其他
任何節目,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這句話。
我們試著同想過去許多令觀眾瘋狂的電視節目,如「保鏢」、「包青天」、「清
宮殘夢」......乃至最近的「一代女皇」等,莫不屬於戲劇節日。
就連香港電視節目「入侵」台灣、星馬,也是以電視劇為「攻無不克」之先鋒利
器,如「楚留香」、「上海灘」,就是最好的證明,「電視劇」之魅力,可以想見
。
而就在我國電視發展初期,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分量就已達到「每日一劇」,
雖也和「社教節目」或「綜藝節目」一樣,但是就播出時間(卅分鐘至六十分鐘不
等)及投下心力(至少花兩天背詞、兩天排演)而言,卻是數倍於其他節目,電視台對
電視戲劇節目之重視,不言可喻。
其中國語發音者更多過閩南語劇,除了我們上期已經介紹過之人物固定的電視劇
集「歡樂家園」外,還有每周日播出的「電視劇場」(六十分鐘)、每周五播出四十
分鐘的「溫暖人間」。
幕前幕後瞎子摸象
「電視劇場」第一次播出的時間是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在時間上,比閩南語
電視劇足足晚了一個月。
至於為什麼國語電視比閩南語晚播出?實在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理由,勉強要說原
因,可能是電視台比較慎重其事的關係。
早期電視的器材簡陋、技術不夠進步,是早已再三複述過的,因此對於許多節目
的籌劃,為求效果的十全十美,就不敢太過冒險、遽然播出。
相反的經過較長時閒的策畫、再三的試驗,有了萬全的把握,才敢為之。
國語電視劇就是因為被視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要電視節目,因此足足
比其他節目遲了一個月,先「觀察」其他節目在時間控制、場景變換及人員調配上
,逐漸步上軌道,同時又有同為「戲劇」類型的「閩南語劇」及長僅十五分鐘的劇
集「歡樂家園」,也由生澀轉為成熟,電視台才有信心製作規模較大的國語電視劇
,乃有「電視劇場」的誕生。
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播出的第一齣「電視劇場」劇名是「浮生若夢」,由朱
白水製作,且兼編、導,主要演員有焦姣、曹健、錢璐及常楓等人。
朱白水早在有電視之前,已是出名的舞台劇及廣播劇編、導,其盛名遠揚,因此
電視台開播之後,找他出任電視劇之製作人,似乎是十分「順理成章」的。
但是事實上,電視戲劇和舞台劇其實在表達方式及技術上,並不相同,但是當時
國內真正受過專業電視技術訓練的人才,根本沒幾個,別說是電視劇製作人,任何
其他類型節目的製作、編、導、主持人或參加者,全是「瞎子摸象」、完全一邊試
驗、一邊摸索,胡亂拼湊,抱著「由錯誤中學習」的態度為之,因此有人給當時的
電視從業者一個名詞,叫「散兵游勇」,就是說他們全是半路出家的「游擊隊」,
根本沒有專業技術、不成正式編制的。
▼唐琪曾是螢幕上的玉女明星。
首次播出如臨大敵
因為製作人本身就是「散兵游勇」,朱白水當時找來的演員,當然不可能具備電
視事業知識,以「浮生若夢」的「卡司」來看,曹健、錢璐、常楓是由軍中劇團網
羅的頂尖高手,焦姣則是著名電影明星;另外在電視第一年演出的主要演員還有唐
琪、曾斐莉都是出身大專院校話劇社;王孫、魏蘇則是著名廣播明星。
他們或許對電視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夠,但是他們的演技卻是絕無問題的,同時大
家都抱著兢兢業業的心情為之:編劇怕出錯,同時礙於電視攝影棚的限制,場景不
敢太多;演員則怕現場出醜,早早卯足了勁把劇本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
」;而導演更是花了足足兩天的時間把戲排了又排,強迫每個演員把每個演出細節
都「嵌」在腦海裡。
而電視台方面對這齣戲的演出,也是如臨大敵般,使出全力配合,最值得一提的
是當時為求表現良好,派出的導播可是當今台視副總經理何貽謀,因他是當時唯一
真正在台視開播前被送到美國接受過電視技術專業訓練的「專家」,由他親自出馬
掌機,可見電視台對這「第一劇」的重視。
雖然事前準備夠充分,但是到了播出當天,緊張氣氛更是濃厚。
先前我們提過當時的攝影棚及攝影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天播出的現場
節目不能太多,如果要播出電視劇,則當天其他現場節目就得全部停擺。
十一月十八日這天,情況更是緊張,戲是預定晚上九半播出,但是電視台美工部
及佈景班早早就把「浮」劇的佈景搭好,而「浮」劇的全體工作人員更早在下午三
、四點就到攝影棚集合了,在搭好的佈景中再把戲排了幾次,等一切無誤後,由劇
務帶著全體去吃飯,飯後立刻帶回化粧間化粧。
這時問題又來了,因為在這之前,有人演過舞台劇,舞台粧是要求化較深濃的;
有人演過電影,電影粧則淺淡得多,而現在演的是電視劇,「電視粧」怎麼化?卻
沒人知道了,因為大家在這之前既沒演過電視劇,有的人根本沒有看過電視。
當時台視是由日本請來過一位化粧師,但日本電視的情況和我國又不盡相同,故
其意見僅能作為參考,大家不敢完全採信。
最後還是化粧師父葉翔大膽「假設」,採舞台粧及電影粧之「中」,即比舞台粧
稍淡、比電影粧稍濃,才完成了所謂的「電視粧」。
「不但是化粧,當時電視劇的各方面,都採『中庸之道』的。」一位資深導播回
憶著。
不但是化粧不敢太濃、又怕太淺,演員的演技也是介乎舞台劇的誇張及電影的平
實之間。
觀眾反應空前熱烈
「當時全是現場播出,大家看不到自已在電視上的演出,而之前又沒有前車可鑑
,對這個「新玩意」,大家只好抱著半試驗、半摸索的心情為之,演技也全憑「心
證」,誰也說不出電視該怎麼個演法,想來和觀眾的距離不像舞台那麼遠,所以不
能太誇張,但層面又沒電影那麼大、鏡頭也沒電影攝影機那麼銳,所以不能像電影
那麼平實,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取其中了。」
所以早期的電視演員演技,在今天看來,其實有點流於誇張,主要因為大家對電
視的傳達功能並不十分瞭解,演員在演技的表現程度,難以拿捏之故。
另外,電視導播也因專業知識不足,因此抱著「少變少錯」的心理鏡頭變化不大
,大多用中距鏡頭,「特寫」或「全景」都很少用。
另一方面,因為是現場立即播出,場景交換不敢太快,怕演員「跑場」,或換衣
不及,畫面出現冷場,所以每次場、景交換,最喜歡用「淡出」、「淡入」鏡頭。
當時電視劇演員在演出時,還有一點最怕的,就是時間的控制不當,萬一時間拖
得太長,時間到了,戲還沒完;或是演得太快,戲結束了,時間還沒到,那可糗大
了。
「那時攝影棚有個鐘,」張冰玉說:「每次我們一邊演,就一邊盯著那個鐘,每
次好像和時間在比賽似的,長短全靠演員現場掌握、控制。」
就是在那麼緊張、刺激的情況下,這齣早期的國語電視劇總算順利的播出,而且
反應熱烈,給予所有參與者信心及支持,於是接下來,電視劇乃蓬蓬勃勃的發展開
來,
「電視劇場」這台灣電視史第一單元劇場,一直持續至民國五十五年,到五十六年
才改名「國語電視劇」,後來又改名「台視劇場」、「周三劇場」,而一直延續下
去。
※【台灣】電視史原刊為【中國】電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