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球賽,是電視最早的實況轉播節目之一。

1986年10月12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53期P168~P169)
電視回顧進入第二年的電視新聞
/阿丙

進入第二年之後的電視事業,在所有觀眾的支持與期盼下,從業人員均全力以赴,各方面均有些微的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及速度都不大,這主要是限於經費、器材及專業人才之不足。
首先談談電視第二年的「新聞」。
最早的台視新聞組,隸屬於節目部,只有名成員,分別是採訪記者及攝影記者各兩人、組長一人、編導、資料管理及技工各一人,實在不算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大單位。
真正從事新聞採訪者,只有兩名文字記者、兩名攝影記者而已,以如此有限的人力,想要跑遍全國大、小新聞.人力及時間,當然都無法負荷。
而且文字記者除了採訪新聞、撰寫文稿之外,還要播報新聞及主持新聞性節目,工作範圍既廣、工作量又重,以兩人之力全部承擔,實在非常沈重,組長除了領導新聞組的工作之外,實際上也要支援探訪及播報新聞的工作。
雖是如此,以三個人加上兩名攝影記者,能力仍嫌單薄,在採訪新聞時,也只能作「」的顧及,無法作到「」的深入報導及詳盡探討。
除了人力上的單薄,當時的器材也貧乏的可憐,整個新聞組能利用的只是一架「無聲電影攝影機」,這種機器使用起來相富不便,要打光、充電,事後還得沖片、剪輯,才能使用,既耗時又費力,完全與法達到新聞採訪要求的快捷、便利,當然更增加新聞採訪上的困難。
幸而當時的電視新聞,在整個才剛起步的電視事業中,所佔比例並不重,受重視的程度也沒現在那麼高,當時的電視新聞,每天只播出一次,時間是晚間八點,長度只有十五分鐘。
限於時間、人力及器材,最早的電視新聞實在乏善可陳,其形式採「播報」的方式,由記者一人及一位女性播報員,輪流的拿著新聞稿「照本宣科」的播報,和報紙及廣播不同的是觀眾除了以耳朵「」新聞之外,還可以看到播報者面無表情的五官,當然穿插的靜態圖片可能比報紙多。
同時偶爾也會看到條本地新聞的影片,但是就如同我們前面說過的,由於器材有限,處理程序複雜,在時效上,這些影片實在談不上「」,而且效果也並不很好。
不過如果遇上比較重大的新聞,這些影片也隨之受到重視,如那幾年發生的大事:民航機在豐原失事、林添禎在野柳救人喪命、故陳副總統訪問越南啦……這些新聞配上影片介紹,雖播出時間慢了幾天,但對觀眾而言,傳播方式已有了大的突破及新的享受了。
而民國五十二年,電視新聞有幾件值得一提、不容忽視的大「突破」,其一是國際新聞開始採用國際影片,其二是「現場實況轉播」廣泛利用。
最早的電視新聞,雖也有國際新聞的報導。但是主要是利用全球衛星通訊網,以電動打字電報傳真機接收幾家重要的國際新聞通訊社的新聞,如路透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等供應的電訊。
但當時並無國際新聞影片,因此國擦新聞多半採用「乾稿」的播報方式,就是光由播報員播報文字稿,頂多配合幾張照片或圖畫,比較枯燥。
直到五十二年十二月一日,台視購得UPI(合眾國際社)的影片,在每天正規電視新聞播報之後,插播三、四則長達五分鐘的重要世界新聞影片,由播音員配上旁白,內容雖然都是已失去時效的「舊聞」,但是對台灣觀眾而言,能親眼目睹國際風雲人、事的「活現」,已算是視野上的一大突破了。
至於「現場實況轉播」,早在電視開播第一天就利用過,而在電視第一年,也做過不少實況轉播的活動,不過大多限於球賽、音樂會等藝文、體育活動,真正需要「搶時效」的新聞節目,反而礙於技術及場地,而未能加以利用。
直到五十二年,「現場轉播」才被利用到新聞性節目的報導,第一次是六月五日上午十一點五十分至十二點五十分,轉播泰國國王蒲美蓬的訪華實況。
由於效果不錯,使台視新聞組信心大增,同一年,除了體育節目,如亞籃的實況轉播外,還做了十月十日國慶閱兵大典的實況報導,造成全國的轟動,只要有電視,在家裡就可看到總統府前的閱兵實況,享受即時的臨場感。
但是整體而言,進入第二年後的新聞節目製作,仍然處於草創階段進步也不大,這種情形,一直到多年之後,國內第二家電視台「中視」成立,有了競爭對手的剌激,才加速了改變及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