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高雄見G194A.jpg

週五高雄見G194B.jpg

週五高雄見G194C.jpg

週五高雄見G194D.jpg

週五高雄見G19401.jpg

週五高雄見G19402.jpg

週五高雄見G19403.jpg

⑴「週五高雄見」的名稱易造成地域觀念。
⑵花費不少人力、財力,值得嗎?
⑶節目的播出效果不能盡如人意。

1979年12月31日出版
(電視綜台週刊194期 P36~P39)
綜藝評論:
【週五高雄見】
值得花二十萬元嗎?

●文/陸林

籌備了整整三個月的「週五高雄見」終於在十二月十四日,與觀眾正式見面了,然而,在觀賞之餘,不免令觀眾頗感失望。

內容乎淡無可取
花了大錢不討好

在第一集節目中,除了最後一小段,大約三分鐘的節目,由主持人旁白,介紹臺視演藝人員,赴高雄慰問在暴力事件中受傷的憲警人員,場面頗為感人,而且主持人話語相當具水準之外,其他可說一無可取。而第二集中,雖然畫面比第一集穩定但仍有不少瑕疵。不禁讓人懷疑,這個打從十月初即在臺視節目部經理指揮下的節目,為何沒有達到「慢工出細活」的效果?
「週五高雄見」為什麼遲遲才見推出?
當然,節目製作上的障礙需要時間克服,但是,據說錢是最主要的因素。

節目形成有遠因
內製外製扯不清

談起「週五高雄見」的形成,相當有意思,據說,是因為「今夜」的製作人葉天健與主持人侯麗芳,由於某些觀念的不能溝通,形同水火,臺視為了安撫雙方,而又兩邊不得罪,於是,一方面同意了葉天健所提出的另一節目企劃──「火爆雙星」,另一方面也為侯麗芳安排一個,她一向喜歡而且嚮往接近群眾的節目。
而「週五高雄見」的特色即把攝影棚搬到高雄,同時內景與外景並重,主持人既敲定為侯麗芳,節目構想至此完成,於是負責策劃的製作單位,即與臺視業務部商量,期望在節目推出時,內容與廣告均得個滿堂彩。可是,由於節目在高雄製作,所牽涉到人力、物力與財力的問題,遠比在臺北電視台裏作節目,要多費些手腳,無形中也使得直接製作費增加了許多。
為了這個問題,一度使得整個節目陷於膠著狀態,而無更進一步消息,經過某方面的協調,又傳出負責節目的製作單位,要求外製外包,並與某廣告公司合作,不過,俗話說:「好事多磨。」廣告公司卻因為進檔廣告的單價問題,與臺視業務部爭執不下。

兩面做人不吃虧
有錢辦事真開心

如此一來,想要外製外包的這條路是行不通了,負責製作的某傳播公司,又獻上一計,節目型態再度改為純內製。
某傳播公司的這一招,確實厲害,儘管某廣告公司由於外包不成,頗有被擺一道的感覺,不過,電視公司,卻從此視這家傳播公司為自家兄弟,尤其財務部在簽「週五高雄見」製作費時,居然大筆一揮,寫下了二十萬元,這樣的大手筆在電視公司可是難得一見,放眼臺視所有節目,好像也只有必須到國外製作的「大螢幕」有同樣的價碼。
「週五高雄見」雖然幾經波折,算是解決了內製與外製的問題,電視公司興製作單位究竟誰被誰利用,也非外人所能下定論,不過節目製作的好壞卻是觀眾所關心的,這裏,倒有幾個問題想請製作單位注意:

節目名稱待商榷
製作過程頻費心

⒈名為「週五高雄見」使節目讓人感覺具有相當強烈的地域性,老實說,除了南部當地觀眾,實在很難引起全省其他地區觀眾的注意與關心。
另外,又聽說製作單位鑑於高雄本身風景、文物介紹的有限,只準備在高雄作八集,可能另外會覓新地點製作。既然已有此顧慮,當初又何必一定取名「週五高雄見」,又大事花了筆宣傳費打節目知名度?實在令人費解。
⒉為了節省製作費,製作單位僅利用其公司本身所擁有的ENG設備,來代替攝影機功能,事實上ENG的效果,是否真能有大型轉播車所達到的效果,這是值得顧慮的。
一般外景節目,均由大型轉播車負責作業。
⒊在電視史上,把節目搬到高雄作,是創舉,不過在製作上所須花費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值得嗎?這是值得注意的。
⒋「週五高雄見」的製作過程,是在高雄一次錄製四集,所須安排的歌星,當然得四集各個不同,在歌星的調配上會不會遭到什麼困難?這也是值得深思的。
無論如何,「週五高雄見」推出了,僅希望製作單位克服困難,多為觀眾著想,千萬別被「利」矇蔽了職業良心啊!■


arrow
arrow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