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台視新聞播報情形。
②播報新聞要給人親切感。
1981年01月25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955期 P20~P21)
特別報導:
從「報」新聞到「說」新聞
●文/余軍
隨著觀眾水準的不斷提高,廣告客戶愈來愈會精挑細揀,三家電視台被迫展開了節目全面比拚,不論綜藝、戲劇、社教,就是新聞報導與新聞節目,也一樣捉對兒廝殺,互不相讓。這對觀眾來說,是個佳音,因為較量的結果,必然使三家電視的全部節目,都向前邁進,否則,只要停滯不前,就會迅即被淘汰,而遭到業績上的大損失。我們撇過別的節目不談,準說新聞時間:客觀的來看,台視曾有極盛時代,現在面臨的局面已不同;華視正加緊努力,觀眾可以體會;中視先走一步,效果已經很顯著。新聞競爭,永遠是風雲萬變的,電視台也一樣,每做某項改進,也僅能獲得暫時的領先。最近,中視晚間新聞,改為一個小時,並且強化新聞時間中的新聞節目;台視新聞從元月一日起,做了相當的革新。這樣競爭的結果,觀眾有福了。不過,有一件事,大家在推測,三家電視在三、五年,甚至十年之內,還不一定做得到的,就是新聞由播報的口吻,而變成說話的口吻。
說新聞較親切
播新聞或說新聞,對新聞故事本身是毫無影響的,但對接受新聞的觀眾來說,會悅耳得多,自然得多,因而使新聞可以透過說新聞者的某種技巧暗示,而造成相當的影響,舉個不太妥貼的例子也許容易明白:播報新聞,有如在看一張報紙,而說新聞,等於在聽故事,後者有意思多了,也容易接受多了,這樣,等於是給新聞時間,加入了生命力。不過伴隨著而來的憂慮是,如果說新聞者別具用心,在他故意的暗示之下,反將觀眾引入歧途。這恐怕也正是「說新聞」不致於在十年內出現的原因之一。
「說」時有利也有弊
「說新聞」在美國電視上,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現象,因此,我們這兒有些自海外回來的人士,也一直希望我們的新聞時間之中,能由「報」轉為「說」。然而希望儘管希望.卻有幾個難以突破的現存條件,其一,是觀眾的反應與適應。我們的民族性,比較保守,如果看到新聞時間中,螢光幕上兩位主播者在播報台上,一拉一唱說將起來,有時候說錯了好像還蠻不在乎,道一聲歉,然後又繼續播下去;恐怕會大大的不以為然,認為不夠莊重。以前,有一段時間,台視嘗試兩三個人播新聞,彼此之間有個交接,由第一位跟第二位打聲招呼,請第二位接著播,結果就招來不少電話大罵,那要是整個新開,都一拉一唱的說起來,不知各電視台新聞部如何應付不斷的電話了。其二,是我們當前的國情,還在一種特殊情況之下,有許多忌諱,萬一說新聞者說溜了嘴怎麼辦?在半個小時說話中,誰一定能不出一個錯!大家看電視新聞常發現,有讀稿機在前面還免不了唸錯,何況隨口說呢?其三,是「報」新聞比「說」新聞容易得多,有稿在手,照唸不誤是樁簡單事,如果要「說」出來,不但「說」前得先把稿子消化,平時更得對有關的事物有相當素養,才能「說」之有物,這無疑增加了記者不少壓力與負擔。在電視台主管來說,如果要想實現「說」新聞,
對其麾下的記者、編審、編譯等等人員,必須肯花本錢,刻意訓練、培植;甚至,電視台其他部門的配合,也得多增加工作量。單就這三個條件,就沒有一個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應當及早作準備
然而,由「報」新聞走到「說」新聞,恐怕是難以避免的方向,因為廣播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特性之一就是要使接受者,能產生一種親切感,像現在的播報新聞,不只讓人覺得硬梆梆.更使聽者常有「與己無關」的反應。所以,將來總不免要從「報」到「說」,何時開始?怎麼開始?與其將來開始,不如「現在開始。」不是立刻從螢光幕前開始,而是從螢光幕後開始,從現在起就著手準備,包括人員訓練、經費估計、市場調查等等;至於如何開始?因為我們民族性保守,不宜於一夜之間改變,要漸進的,從一位播報者,幾條新聞開始,慢慢把觀眾的胃口調適過來,才能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