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古裝劇1223A.jpg

電視古裝劇1223B.jpg

電視古裝劇1223C.jpg

電視古裝劇1223D.jpg

電視古裝劇1223E.jpg

電視古裝劇1223F.jpg

電視古裝劇1223G.jpg

電視古裝劇1223H.jpg

①②台視、華視同播楊貴妃,引起不少話題。
③「楚留香」的引進,重振了武俠劇雄風。
④「一代女皇」掀起歷史劇熱潮。
⑤「一代女皇」脫胎自港劇「武則天」。
⑥「神鵰俠侶」按照港劇的模式拍。

1986年03月16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23期 P10~P17)
影視焦點:
武俠劇漸式微、歷史劇起爭議
電視古裝劇何去何從?

●文/楊陸學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三台電視人大概已經有了一個起碼的「共識」,那就是觀眾的口味愈來愈難捉摸了。觀眾像是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水,使得三家電視台行駛在這陰睛不定的收視率水平線上,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對於投注了無數人力、財力的電視工作者而言,他們的辛勞付出,無非是希望提供品質最精緻的節目,以爭取觀眾的肯睞,而三台電視人在選擇戲劇節目的題材時,是基於「戲劇性」的考慮,例如把歷史人物帶有「戲」的部份,從史實中抽離出來,而把「禍國紅顏」、「敗國喪家」等不宜渲染的史實部份,予以刪除或修飾。這些「過濾」手續即使電視台編劇者疏忽了,新聞局廣電處也會主動提出「糾正」。否則最近幾齣古裝歷史宮廷劇,是不可能和觀眾見面的。
因此,三台在近幾個月來競播「禍水」型歷史名女人故事,嚴格地講是時勢所造成的現象。
事實上,電視戲劇節目的戲劇性與「忠孝節義」能否兩全的問題,已經爭議多年,始終沒有定論。這是商業電視經營,與電視台的社會責任之間,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
只是,每當三台電視人掉進自己一手造成的漩渦裏不能自拔的時候,這些存在已久的老問題,又開始被輿論炒熱起來,過去武俠劇氾濫時期,新聞局下達「限武令」,如今的局面,新聞局又大有下達新禁令的趨勢。但是「禁令」也只是消極的治標做法,誰也不敢保證三台從此不再一窩蜂。
假如三台電視人經過這場教訓後,能把過去在「商業電視必經的痛苦歷程」中,所學到的經營智慧,重新再做理性的調整與分配,相信仍然可以獲得輿論的肯定。
現在三台的古裝宮廷劇又有暴起暴落的跡象了,在我國電視戲劇節目史上,引起最多爭議話題的就是古裝劇,尤其是古裝武俠劇、港劇,以及最近的熱門話題歷史宮廷劇。在三台電視人腳步邁向未來的時候,如果有時能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栽過的跟斛,也許會減少今後再摔跤的機會。

「保鏢」掀起高潮

編劇家朱白水先生對「古裝劇」一詞,所下的三個定義是:一、依據史實題材編撰者;二、根據民間故事傳說編撰者;三、根據時代背景流傳編撰者。
如果按照朱白水的分類,第一種型式可稱為純歷史劇,其他兩種可以混稱為「古裝劇」。古裝劇的另一種發展趨勢,就是以小說為藍本改編而成,這種現象一度成為三台古裝劇,甚至時代劇的主流。
早期的古裝劇中,造成最轟動話題的節目,大概非「保鏢」莫屬。這是華視在民國六十三年所推出的古裝武俠劇,這齣戲所造成的轟動盛況,只有後來港劇「楚留香」差堪比擬。它為我國電視節目史上,留下了一個空前的紀錄─連續播出兩百五十六集,創下連續劇最長之紀錄。
「保鏢」和華視在同年度裏稍早推出的另一齣叫座的俠義古裝劇「包青天」,使三台電視人對連續劇的寵信熱度,繼連續劇「晶晶」之後,再度被炒熱起來。不過,三台連續劇的「蜜月時期」只維持了三年時間。在這三年的連續劇蜜月期間,全盛時期的時候,三台連續劇每天播出達四條線之多。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古裝劇以外的其他類型戲劇節目。
其實,「保鏢」是我國電視發展史上,一個令人尷尬的經驗。它使三台電視人為了競逐商業利益,而把電視晚間的黃金時段,正式導入三家電視台連續劇「戰國時代」的局面。
如果說這個局面對我國電視事業,有一些良性影響的話,那就是它使新聞局主管官署,及時彌補了當時的「廣播電視法」的疏漏之處。從民國六十七年起,行政院新聞局規定,三台播出連續劇應以三十集為限,並制定了劇本須提前送審的辦法,同時進一步限制三台每天播出連續劇不得超過三檔,每台每天播出連續劇總時數,不得超過兩小時。
新聞局這項措施,是我國電視事業與政府主管官署之間,處於「相互制約」型態的開始。
而三台電視人在經過「保鏢」事件震盪之後,所學到的經營理念是:走法令的邊緣,繼續開闢連續劇的「第二戰場」。原來,經過「保鏢」震撼之後修訂的廣電法,仍有百密一疏,堵住了連續劇的漏洞,卻忘了單元劇也有縫隙存在。因為廣電法裏規定單元劇每一單元可播三集,且不受單元數與檔次的限制。這使得正在連續劇甜頭上回味的三台電視人,覺得有機可乘,於是便發展出一種介於連續劇與單元劇之間的新產品─「單元劇集」。
而三台又將這類劇集安排在每天同一時段播出,於是單元劇集立刻成了連續劇的第二個春天。也提醒了新聞局主管機關,廣電法還有缺口待補。民國六十九年六月間,新聞局對三台第二次發出了制約訊號,規定限制單元劇集不得超過二十個單元,換算成集數是以六十集為限。目前三台的單元劇集數,多半以十七集為限,但換湯不換藥的單元劇集,仍有延長播出集數的紀錄,如華視播出長達一年之久的「中國神話故事」即為一例。

歷史劇也曾風光

在三台的古裝劇經營方面,台視似乎對清裝戲特別拿手,如早期的「清宮殘夢」、「開國前後」、「紅樓夢」,近期的「雙印傳奇」、「清宮煙雲」到最近的「慈禧外傳」等,而台視的幾位硬裏子演員,幾乎都是演清宮戲的能手。
中視的古裝劇直到民國六十三年的「一代暴君」才開始放出異彩,隨後中視就以「一代」系列為招牌,接連推出「武聖關公」、「一代妖姬」、「大漢天威」、「戰國風雲」、「書劍千秋」,到去年底造成盛況的「一代女皇」等。中視對大場面、大製作的古裝歷史劇,經營得頗具火候。
華視開播之後,推出的第一齣國語連續劇「大將軍郭子儀」,也是屬於古裝歷史劇。到了民國六十一年間,華視推出由凌波、李璇合演的黃梅調歌唱連續劇「七世夫妻」。結果大為轟動,一時間黃梅調又有死灰復燃的樣子,有一段時期,這類歌唱劇成為華視當局經營最力的重點節目,如「開心九十」、「金玉劇坊」節目的先後開闢。由陳麗麗掛帥的八點檔「江南遊」、「煙雨江南」也有濃厚的「開心九十」影子。
大體上看來,三台在早期對古裝劇的經營成績,除了一些討好觀眾的通俗性戲劇外,還有一些是場面浩大,製作精緻而且嚴謹的歷史劇。
但在民國七十年以前的三台古裝劇,無論是八點檔的連續劇,周六、周日午晚間各時段的單元劇,收視情況多半是在平穩中略見起伏。即使是三台集眾多人力財力,傾力製作的「年度大戲」,也很少出現輝煌的廣告業績,叫好的戲不一定叫座,因此,除了政策性考慮因素之外,三台對勞師動眾的古裝歷史宮廷劇的製作,大都不願輕易嚐試。在三台電視人的觀念裏,做歷史劇似乎是為了角逐金鐘獎的,因此表彰「忠孝節義」的歷史劇,觀眾在民國七十年前後,每年最多只能欣賞到兩部到三部戲。

「楚留香」引進港劇

而古裝劇在歷屆金鐘獎得獎名單中,獲得肯定的次數十分有限,從民國六十年到現在,曾敲響金鐘的古裝劇有民國六十一年中視的「萬古流芳」、六十三年的「一代暴君」、七十年的「戰國風雲」,七十一年的「大漢天成」、華視在民國六十三年推出的「包青天」也得過一座金鐘獎。
除了「包青大」是改編自野史「七俠五義」之外,得獎的幾乎都是出自史實改編的歷史宮廷戲,而且都是由中視所製作的節目。
到了民國七十一年三月上旬,在國內電視節目呈現一片平淡、低迷景象中,中視在一項名為「亞洲地區電視節目觀摩大展」的特別節目裏,播出了港劇「楚留香」的片段,這是鄭少秋、趙雅芝第一次與國內觀眾見面。「楚留香」在國人面前第一次「試片」的結果,竟出乎意料的受歡迎。於是,中視撿到了現成的便宜,立刻爭取到「楚留香」的播映權,在同年的四月十八日(周日)晚間八時開始播出,從這一天開始,正式揭開了長達兩年的從「楚留香」到「天龍八部」的港劇傳奇之序幕。
兩年中,三台以輪播方式共播出八部港劇,因此,有人曾戲稱港劇在國內電視圈所製造的傳奇故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天龍八部外傳」。這八部港劇在國內播出期間,曾創下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平均收視率。其中以打頭陣的「楚留香」氣勢最旺,它使得連獲兩屆金鐘獎的華視王牌綜藝節目「綜藝一百」,在香帥的談笑用兵之際,幾乎淪為砲灰。而香帥鄭少秋的魅力,直到去年底今年初,仍然以雷霆之勢橫掃周日晚間八點檔。
八部港劇裏,全部是古裝武俠劇,其中有五部是改編自名家武俠小說。這個剌激造成日後三台競購武俠小說電視版權。也掀起日後三台熱烈的投入「競武」比賽的狂潮中,種下了新聞局頒佈「限武令」的遠因。
儘管有人形容港劇像烈酒,多喝無益,但是港劇絕不是穿腸毒藥,它更像一把能救人也能殺人的利刃,港劇在登陸國內之後,它的船堅礮利無情地戳穿了國內電視圈積弊已久的一些缺失,在港劇旋風之下,三台電視人著實度過了一段顏面無光的黯淡歲月。
隨著港劇的落幕,抑鬱了兩年之久的國內電視工作者,紛紛重整旗鼓,擺出摩拳擦掌的架勢。而輿論界更是聲嘶力竭地為三台吶喊助威。分析台港電視劇利弊得失的文章連篇累牘,國內觀眾是多麼期盼國產電視劇能踏出新的腳步,在吸收了港劇經驗之後,能出現超越港劇的作品。
也許是輿論界及觀眾對電視台的期望太高,三台在觀眾對港劇的熱度未退的時候,趁熱閃電推出的「超越港劇之作」,經過一陣短暫的熱潮以後,確實令人振奮了一陣子,但是這股熱潮退熱的速度之快,也令人納悶。為什麼請來了比港劇陣容更堅強的港星到國內演戲,竟然達不到預期的「超越」效果?

台製港劇蔚為風氣

是不是觀眾已經對港劇的烈酒喝上了癮?
十二年前「保鏢」、「包青天」風光地登陸香江,香港電視台在這股狂颷下,力爭上游,當時的「麗的電視」亞視前身還派了一批人到台灣的電視公司來觀摩實習,經過一段交流合作之後,他們把台灣電視界的技術、經驗帶回香港,從民國六十四年到六十九年,經過五年的蛻變革新,香港的電視人拍出了「楚留香」劇集(據說,這部電視劇在當時的香港節目中,只能算是二流作品)。
國內「超越港劇之作」─「少林寺」,居然能在最後一部港劇播完之後的第二個星期天,就能夠和觀眾見面。這種辦事效率真讓一些初次接觸國內電視圈的港仔們開了眼界,也不禁讓他們對這樣搶灘式製作出來的節目品質,產生更大的好奇。
而觀眾眼睛爭見的選擇,也已經使得一些電視製作人心頭的疑惑,有了很清楚的答案。
正當港星的注意力,開始朝向台灣市場的時候,國內電視台立刻開出誘人的價碼,紛紛爭取這些現成的節目人力資源,甚至把香港電視技術人員,整批請到國內製作節目,從民國七十二年迄今,這種以香港模式製造出來的「台製港劇」,如「天蠶再變」、「鐵血楊家將」、「神鵬俠侶」、「笑傲江湖」、「少林小福星」、「俠客行」等,一直不斷地出現在三台電
視頻道上,也造成民國七十三年間武俠劇一片氾濫,成為我國電視古裝武俠劇的黃金時代。
直到這一年九月十日,新聞局正式下達「限武令」。規定各台每周至多只能播出一檔武俠劇,長度不得超過兩小時,同時三台晚間八點檔的武俠劇,必須輪流播出。這項禁令總算使古裝武俠劇的膨脹速度減緩下來,而終於在去年下半年度,逐漸開始退燒。
似乎三台電視人從港劇經驗裏,只著重在表層包裝效果的汲取,囫圇吞棗地吸收港劇模式,以壓縮、曲扭學習過程方式,企圖來彌補國內電視製作環境難以克服的障礙。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結果,辛苦地把港劇的「船堅礮利」搬回來,卻發現竟然變得無用武之地。
香港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把電視節目的製作水準,從「保鏢」提昇到「楚留香」的地步。國內電視台從播完「天龍八部」到現在也有兩年的時間了,從這兩年中,三台電視人力圖振作的努力下,國內電視節目尤其是古裝武俠劇,歷史宮廷劇製作水準進步的幅度,觀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過分的急功近利,有時會使三台有意無意忽略了本身的「紮根」工作,唯有穩固的根基,電視台才有立於不敗之地的籌碼。紮根的工作當然不是一件效果立現的事情,紮根工作必須要耐得住過渡時期的尷尬階段。尤其如果三台忽略演藝人才的培育,新生代缺乏滋養成長的溫床,若干年後演藝界的斷層現象將難以補救。
以目前三台電視演員來看,如果刪除掉游離性較強的港星、電影演員、唱片歌星,或其他客串的角色,三台裏還剩下多少可用之兵、可戰之將?可曾有人調查過三台基本演員把演戲當成副業的有多少?
從這種角度觀察之下,台視最近特別為演藝界新秀所開闢的「新秀劇坊」,就顯得意義格外深長了。

應走出港劇陰影

這種看法,並不意味著港星到國內發展,是不值得鼓勵的現象;相反的,國內演員及電視界應主動積極的爭取優秀的港星,說服他們長期留在國內,許多現在仍活躍在國內影視界的港星,他們的工作態度及專業知識,對國內電視環境而言,應該會有良性的刺激。問題在於三台在延用港星的心態上是否健全,是不是能委婉處理港星與台內基本演員之間的情緒平衡。
在國內古裝武俠劇的發展過程中,港劇所造成的影響至為深遠,雖然武俠劇目前已逐漸式微,但是卻大大剌激了國內戲劇節目在技術層面的提昇。遺憾的是,這些技術上的收穫經驗,對促進古裝劇實質內涵的充實,卻沒有太明顯的效益,反而使國內戲劇節目,朝向滿足觀眾視覺感官上發展。表面上,港劇好像離觀眾越來越遠,實際上卻與觀眾愈走愈近。只要錄影機的家庭,恐怕大多數都有租看港劇的嗜好,這可以從許多影帶出租店,櫥窗擺滿成套港劇錄影帶得到證明,而這些港劇影帶內容,不外乎武俠劇、歷史宮廷劇,及「上海灘」式系列民初動作戲。
反應迅捷的三台策畫人員,當然了解這種情況,因此在策畫一個新的重頭大戲時,很少不考慮港劇錄影帶的潛在收視群的,去年底到今年初,歷史宮廷戲會突然興盛起來,和坊間剛引進大批歷史宮闈港劇錄影帶,如「武則天」、「少女慈禧」、「諸葛亮」等,自然也有密切的關聯。
究竟,港劇錄影帶與國內戲劇走向是相輔相成,還是相生相剋,從最近三台推出的幾檔帶著濃厚港劇影子的古裝劇收視情況看來,這就好比是一場豪賭,在扔骰子前,只有禱告幸運之神站在自己這邊。
香港是個人文背景十分單調的地方,幾乎沒有本土性文化,電視節目資源貧乏,加上商業電視的激烈競爭,在有限的文化資源下,香港電視網製作的電視節目,便呈現了「同中求異」的單調,缺乏多元的面貌。為了爭取海外市場,港劇只有技術層次上精益求精。這樣當然不能苛求其在戲劇效果外,還能帶給觀眾豐富精神生活的東西。
比起香港來,台灣的戲劇節目資源就太充裕了,國內電視工作者,應珍惜這些有利的條件,走出港劇的陰影,開拓出真正能反映這一代中國人縮影的戲劇人生。而對於古裝劇的經營,武俠劇不應只是重武輕俠,噱頭式的武俠劇似乎快走到盡頭了,小說家司馬中原曾建議武俠劇應朝著發掘人性的方向走,而不是用幾句旁白三言兩語交代過去了事。古龍、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能一再搬上螢幕,是因為大家不能忘情於故事裏的有情世界。曾有人期待著過去台視「功夫」影集裏,像甘貴成那樣的人物,有一天能成為國內武俠劇裏的英雄。
至於輿論界一致期待改善的歷史宮廷劇,如果真要盼到欣賞一齣真正符合史實,抽離娛樂成份,以忠孝節義為主題的正宗古裝歷史宮廷劇,恐怕只有把希望放在公共電視上了。而改編古典文學名著(當然「金瓶梅」之類的除外),或純創作的古裝文戲,亦是古裝劇可取材的方向,否則在「武俠劇已看膩,歷史劇動輒受議論」的情況下,電視台只有讓時裝劇冒出頭,而難教古裝劇繼續生存下去了。■


arrow
arrow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