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阿旺與阿桃」讓阿西與張琴不知如何發揮。
1984年11月04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52期 P54~P55)
三台戲劇焦點:
「阿旺與阿桃」
幕前幕後大作調整
力求提高格調
●文/駱凡
由周遊負責製作的中視周末晚間「戲劇之夜」節目,屢屢遭到新聞局的警告並被列為先審後播的節目,前一檔「午夜情挑」是如此,這一檔的「阿旺與阿桃」依舊未見好的開端。
「午夜情挑」是因著主題情節過分煽情、暴力,而引起新聞局的注意,最後落得草草收場,而「阿旺與阿桃」是周遊幾經思索,研究過市場行情與內容尺度的雙向問題,最後才慎重敲定的喜劇力作,沒料到依舊遭到新聞局的頻頻示警,這回的評語卻是:低俗不入流。
「阿旺與阿桃」的劇本,在未開拍前已寫出了四集,由張信義編劇,光是這個劇本也修改了數次才定案,本子與原先的企劃相差很多,但喜感、溫馨、鄉土的主題不變。
按理說,在上述的大前提下,劇本再怎麼編也不可能低俗到不入流的地步,更何況張信義一直是周遊相當倚賴的大將,也具有豐富的編劇經驗,據了解:「阿旺與阿桃」的敗筆,主要是出在導演的手法上。
很諷刺的是:「阿旺與阿桃」的導演是周遊遠從香港禮聘來執掌的香港導演,她原想借重這位香港導演的才華,使得電視喜劇呈現另一種不同的幽默風貌。
用意與構想雖好,但成品看在主管單位的眼裏卻成了低俗,其癥結即在:這位香港導演是以相當誇張的手法來詮釋這齣喜劇,然而,或許是這種誇張的手法不適合於「阿旺與阿桃」的劇本,也或許是演員沒有辦法與導演配台得有默契,而使得「阿旺與阿桃」成了大拼盤一般,有點像小丑耍寶;喜劇的特色就在其逗趣,既然這點趣味走了樣,內容自然就等而下之了。
而另外還有一個致命傷是:劇中有部分演員說的是台灣國語,而這些台灣國語又全是刻意造作出來的,所謂的不入流即因此而起。
其實不單單是新聞局看了搖頭,連演員們也大嘆不知如何來演才好,男主角「阿西」陳博正說,他個人深感誇張的演出,演起來極為辛苦,只要尺寸稍微拿捏不準,就成了低俗的滑稽戲;而女主角張琴也表示:她拍這齣戲因為老是在打打鬧鬧,全身是傷不說,最讓她感覺不對的是她這個阿桃並沒有什麼戲,如此一來更遑論發揮了。
「阿桃與阿旺」在這些「內憂外患」之中,勢必要謀求改善之道,現在劇中的兩位要角阿西與張琴,憑著他們的經驗,也參與幕後工作,共同提供一些新點子,使這齣戲能夠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地步,而主掌全劇的關鍵人物──導演,也從第四集起走馬換將,這位香港大導鍛羽而歸,改由馮興華、陳榕樹等人接掌。
由於導演的換人,很顯然地在製作的風格上將有大幅度的轉變,往後「阿旺與阿桃」將藉寫實喜感,來烘托劇中一些小人物的可愛;而在內容方面,也將自第六集起加入新的情節,按照計劃,在六集以後可能會安排阿旺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然後就其與同事之間的趣味大加發揮。
觀眾們寄望最深的應該仍是:希望「阿旺與阿桃」不要像「午夜情挑」一般草草收場,而經過了這番改變能成為一齣真正感人的溫馨小品!■
-------------------------------------------------------------------
相關補充:
《阿旺與阿桃》 (張琴部分)─張琴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