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懷舊兒少節目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松林寺」的演員。
▼何靜蕙。

▲劉明。
▼王菲。

▲蔣維民。
▼董金龍。

▲劉德慧。
▼孟婷。

▲許崇仁。
▼劉德淑。

中視兒童電視劇「松林寺
首播日期 1970-11-07  結束日期 1970-11-28
播出時段 17:00 - 17:30
(台灣電視資料庫)


1970年11月08日出版
(中國電視週刊55期P10)
吳青萍教授談兒童電視連續劇
●文/清

中國電視公司從十一月開始,推出了一部兒童電視連續劇。這

是一項新的嘗試。推展這項工作的,是中視「兒童電視劇」的

製作人吳青萍教授。
吳青萍教授對連續性的兒童電視劇,有他獨特的看法。她認為

連續式的兒童電視節目,故事情節的發展,比較複雜而有起伏

性,同時也更能夠表現人物的性格和主題思想。這樣一來,兒

童比較容易獲得完整與持久的印象。單一式的電視劇,故事單

純情節也簡單,似乎較易為兒童所接受,不過因為表現的時間

過短,兒童所接受的印象很容易被時間沖淡。
這位戲劇教育專家,總覺得站在教育價值上來看,兒童劇不是

小狗叫小貓跳的玩意兒,因為現代兒童他們的領悟、判斷和欣

賞的能力,是相當驚人的。他們對於平淡的兒童故事,已經缺

乏興趣,尤其對過去兒童故事中那種直接的教訓,也表露不滿

。所以要想激起兒童的興趣和注意,取材的範圍,也就不得不

擴大。他們所想得到的,已不再是發生在他們生活小圈子當中

單純的故事,而必須在情節的安排上,加以變化,自然就得要

擴及成人的生活圈子。
事實上,兒童從小就離不開成人,整個兒童教育的目標,應該

從身心方面,為兒童們逐步進入成人社會作準備。所以用兒童

為中心,讓成人的活動,直接或者間接加入兒童生活的圈子裡

,這樣的兒童劇,更能夠達到彼此的了解和親切感。而這樣的

兒童電視劇,對作父母的來說是一種警惕,對兒童來說也是一

種教育。
兒童節目的製作,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集體創作。站在純商業觀

點來看,它只不過是哄騙小孩的東西,但是站在教育立場,它

應該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從螢光幕的

表現中,啟迪兒童的智慧,使兒童能夠自發地從某一些事情的

暗示上,去發掘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
吳青萍教授並且把她製作兒童節目的原則,作了說明。她認為

兒童節目的製作,不單是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就稱達到目的,兒

童節目,應該重視教育的立場,不是「小狗叫小貓跳」,可以

使他們滿足的。不過,孩子終究是孩子,我們也不能在社教節

目中,扳起臉孔來,向他們說教,更沒有時間,對所發生的事

物,一一加以解釋說明。而孩子們的精力充沛,注意力比較容

易分散。如果不能即時給予他們一些激起興趣的事物,他們是

不會有耐心看下去的。但是如果有太多跟主題沒有關連的東西

,又會影響到孩子們完整的印象。所以吳教授在製作兒童節目

的時候,就一直是以「從統一中求變化,從變化中求統一」。

也就是每次訂定一個單元,再設計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加

強既定的主題。譬如過去他所製作的「小天使」兒童節目,就

是採用這種方式。■〈清〉

▲曼嫚。〈劉德淑〉
▼梁楓。

▲蔣維民。
▼孟婷。

▲王菲。
▼何靜蕙。
▼許崇仁。


1970年11月08日出版
(中國電視週刊55期P11~P16)
兒童電視連續劇的演員
●文/金童、蓬萊子、丁奴、清

    董金龍笑口常開
董金龍今年十四歲,圓敦敦的臉,紅紅的皮膚,沒說話前總是先笑笑,難怪他長得又肥又胖。
現就讀於大直國民中學的董金龍,一提起學習演戲的事,總是念念不忘小學時候的楊老師。
那年在一次遊藝會上,楊老師告訴他說他有演戲天才,並且鼓勵他可以從第八藝術方面去努力。
董金龍的父親,是一個有作為的商人,在大直開了兩家百貨店,生意十分興隆。
金龍在學校裡不但是一位優秀的康樂股長,而且也是班級棒球隊的隊長。能文能武,非常難得。
這個沒有一點安徽合淝鄉音的小弟弟,是中國戲劇中心的學員,在兒童影劇訓練班裡,成績很好。去年他曾在「白雪公主」劇中,以飾演博士一角榮獲中國話劇欣賞委員會頒發的金鼎獎
董小弟弟本來的志向不在演戲,而在美術。他在讀小學的時侯,曾經常參加美術比賽,並得過獎。
在電視方面,董金龍翹起大拇指說:「蒙面俠蘇羅最了不起,除暴安良,伸張正義,真叫人佩服。」
你我他」也是他每週必看的節目。他詼諧的說:看「你我他」是我最開心的事,每次笑得我連話都說不出來。
所以,董金龍不喜歡演悲劇,他很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一位喜劇大師。〈金童〉

    蔣維民有志外交
能不能把戲演好,天份是重要的因素。
有天份,但沒有人去發掘,去培養,同樣難以發芽茁壯。在國語實小教書的毓子山,堪稱慧眼獨具,由他提拔起來的劇藝新血輪,都是生龍活虎,悟性極高的孩子。蔣維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蔣維民的口才非常好,反應快,他今年十二歲,原籍安徽。他的父親在郵政界工作,有一個幸福而美滿的家庭。
在學校裡,蔣維民比較喜歡算術和歷史。他說:喜歡算術,是因為算術是科學的基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規規矩矩,實實在在,絕對「差一點」不得,而歷史乃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過程,無論作什麼學問或事業,如果忘本,就不配作一個好國民。
中視「木偶劇場」節目製作人毓子山,曾為他安排了許多配音的機會。這個在演講比賽中,屢獲第一的蔣維民,演戲的經驗相當豐富。他在中國電視公司演過「秀姑」、「毛毯」,八號分機「怙惡不悛」,兒童電視劇「金斧頭」、「貓與鳥」等。另外他還在中山堂演過話劇「千鈞一髮」以及「日月光華」。成績很好,獲得觀眾的好評。
但是,蔣維民對演戲並不是真正「少懷大志」,其實,只不過是認為好玩而已。蔣維民所嚮往的工作,是當一位外交官,出使非洲,協助落後地區的國家,使他們也能享受到繁華富庶的生活。〈蓬萊子〉

    「康迷」許崇仁
康丁法拉斯的小影迷許崇仁,年前曾在藝術館演出「金龍太子」,初露頭角,興趣大增。
他和蔣維民不但是國語實小的同學,也是中國戲劇中心影劇訓練班的同班同學。
中國電視公司木偶劇場「西遊記」裡面的聲音,大部份都是許崇仁和蔣維民所配錄的。天才加上努力和興趣,成功的希望將是必然的事。
許崇仁今年十一歲,山東人,父親許德亭,服務警界。有兩個哥哥,兩個姊姊和一個弟弟,他排行老五。
平常除了看電視,上電影院,還喜歡唱歌,游泳,打籃球,或是聽唱片。
許崇仁的家,在植物園附近,所以沒事的時候,他就會往植物園跑。在遊客稀少的地方,他常獨自一個人在樹蔭底下呢喃自語,揣摩台詞,鍛鍊演技。
蔣維民在他旁邊開汽水,說風涼話:
「你這個小東西,不怕太保找你麻煩?」
「哼!我才不怕哩,我爸是警察。」
「許崇仁的模倣性很強,每一張新唱片,他總是過耳不忘。中國電視公司每一個連續劇的主題曲,他都能唱得滾瓜爛熟。
許崇仁的父親許德亭,起初並不知道他的兒子對演戲的興趣,已經濃厚到這種程度,去教育電視臺錄音,去粉墨登場,他都蒙在鼓裡,後來有一次,許崇仁的老師毓子山特地造訪許家,同許德亭說,許崇仁對戲劇藝術的天份很高,並表示願意義務指導他朝向更深遠的劇藝前途邁進。〈丁奴〉

    朱安平琢磨演技
在「松林寺」劇中,徐復中是中心人物,整個劇情的發展,都繫於他一身。
從少年時代被管家陸子昌引誘,染上不良嗜好,離家出走,誤入匪巢,到脫離魔掌,為中央從事地下工作,這一連串的轉變,使徐復中好像做了一場惡夢,最後,他終於逃出地獄,回到自由世界。
朱安平出身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在學校的時候,因為演出沙士比亞的奧賽羅跟「凱撒大帝」兩個舞臺劇,開始受到影劇界的注意。去年他服完預備軍官役,就進入國華廣告公司,同時開始在民族晚報撰寫影評。
兩個月以前,朱安平被魏一舟禮聘,參加「中興新村節目」演出。他先後參加「古今劇場」和「兒童電視劇」「春雷」連續劇的演出。
朱安平很謙虛的說,他的外表不是小生型,所以他只有在演技上不斷的學習。不過他是學戲劇的,並且自己也寫過不少劇本,這對他從事戲劇工作幫助很大。〈清〉

    張復民既編又演
在「松林寺」裡,徐子昌是不折不扣的壞人。他不但引誘主人家的兒子走上歧途,還使他染上不良嗜好,最後並唆使小主人逃離家庭,進而企圖侵佔他的家產。
在劇裡飾演壞人的角色,對張復民來說,是家常便飯,演來毫不費力。本來一個演員應該嘗試各種不同的角色,張復民也覺得如此。不過如果以他個人的喜好來說,他比較偏愛反派戲,也就是有男子氣慨、有個性、能表現內心衝突的角色。
也許大家只注意張復民的戲演得好,沒有注意到張復民還是一個劇作家。他過去曾經寫過五、六十部電視劇本,像「西藏風雲」一劇,還得過文藝競賽的最佳編劇獎。另外,他也寫過不少電影劇本,像最近臺聯公司的「蛇郎君」,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在中視,他曾經參與「晶晶」連續劇的編劇工作,為「晶晶」一劇編寫大綱。
由於他曾經導過「兒童電視劇」,所以他對兒童電視劇有很多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劇本的構想,應具有教育意義,他反對兒童劇的人物,全部由孩子們自己來飾演。他認為由兒童來飾演不配合自己身份的角色,是一種沒有深度的鬧劇。同時他也反對迫使兒童去表演某一種角色,應該讓兒童自己去表現,這樣才能流露出純真與自然。〈清〉

    梁楓是「妙叔叔」
徐念祖是一位受過舊式教育的鄉下紳士,為人正直而又樂善好施,很得鄉人的尊敬。
梁楓是老牌的性格演員,他能演慈善的長者,也能演兇狠的壞蛋,自然他更能勝任像徐念祖這一類型的角色。
說起來也是種巧合,梁楓在國語電視劇裡,總是演的壞人。但在兒童電視劇裡,他又反而演好人。不過在觀眾的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大壞蛋。一次,梁楓到中視去錄影,剛走到中視大門口,碰上幾個在門口等著瞧他的幾個女學生,他們一看到梁楓提了個00七的箱子走過來,連忙分頭就跑,一邊跑還一邊喊著:「壞人來了!壞人來了!」
其實,梁楓倒真是個大好人,好得就跟他經常在兒童電視劇裡飾演的好爸爸一樣。事實上梁楓很有孩子緣,孩子們都喜歡纏著他。在攝影場裡,要是你聽到孩子們嘻笑的聲音,那準又是「梁叔叔」在逗孩子們開心了。
前些日子,梁楓在兒童電視劇「日月光華」一劇中,飾演劇中的金大爺,為了劇情的需要裝了兩顆假門牙。那知道戲正演得緊張的時候,他的那兩顆假牙突然掉了,含在嘴裡又不便說話,只得把假牙吞下肚裡去,好在全劇也快結束了,否則真不知道他怎麼下臺。〈清〉

    劉明怕做「名女人」
很多人都說劉明的反派戲演得好,其實他演的正派戲更好。春雷中的淑惠,一個逆來順受的好媳婦,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在「松林寺」裡,劉明飾演陸子昌的太太,明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壞人,卻仍然相信丈夫。直到最後發現丈夫已無可救藥的時候,才拿出勇氣想要毀他,還是狠不下心,最後仍然屈居在丈夫的淫威之下。
這是劉明第一次參加兒童電視劇的演出,她特別感到高興,她說:跟孩子們在一起拍戲,看他們吱吱喳喳,又吵又鬧的情形,可真有意思。
像其他年輕的女孩子一樣,劉明也有愛的煩惱。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正常的女孩子,應該享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原因是幹這一行的,太容易引人注目,只要跟某一個異性單獨在一起的話,就會有人在背後捕風捉影,嚇得她一出門就得拖上幾個伴兒,那兒還敢談戀愛呢。

    孟婷否認有了「他」
孟婷這一陣子正忙著主持節目,很少參加電視劇的演出。這次在「松林寺」裡,她改變作風,飾演幼年時被土匪抓到山區做苦工的女孩〈幼年何靜慧飾演〉。他跟徐復中相互幫助和安慰,成了知己朋友,長大以後還跟徐復中結了婚。夫妻兩人雖然陷身匪區,但卻暗中從事地下工作。同時,在生活上,他也是一個賢淑的太太,肯為子女犧牲的好母親。
孟婷自接下「華夏歌聲」以後,運氣很好,一連被邀請主持好幾次大型晚會。最近又被雲海酒店請去客串主持一個月的節目。另外,她還主持教育電視臺的「科學沙龍」,忙得實在沒有工夫演電視劇了。
謠傳孟婷因為主持教育電視臺的「科學沙龍」,而與一位留美學人很要好。孟婷並不否認交了一位博士朋友,但他們只是工作上的朋友,不知道是那位新聞界的朋友以訛傳訛,害得她不敢再跟這位朋友見面了。
很多人都認為孟婷跟邵曉玲長得很相像,孟婷也有同感。她說很多影迷寫信提到她參加某部電視劇演出的事,其實那是邵曉玲,而邵曉玲也有同樣情形發生。孟婷希望有機會跟邵曉玲同臺演出,這樣觀眾一定可以分別清楚了。〈清〉

    王菲才氣橫溢
王菲老成持重,徐振祖這樣的角色對他是最合適不過了。徐振祖是徐念祖的弟弟,他接受了新舊兩種教育,允文允武,忠義守信。他非常喜愛他的姪子徐復中〈朱安平飾〉雖然一生未婚,而獻身教育工作,但當後來匪軍攻佔徐家莊的時候,他還能率領民團防守家鄉。
王菲很有才氣,他能演能唱,能編能導,還會作曲填詞。幾年前他所作的一首「當我們小的時候」的流行歌曲,曾經風靡了海內外。這首歌曲在臺灣是由紫薇主唱,在香港則由崔萍主唱,灌成唱片,銷路非常好。
最近王菲又作了一首「甘蔗與高梁」的歌曲。他很有生意眼,選中了紅歌星青山來主唱,目前又已經風行海內外了。王菲也能編歌劇,中視「夢裏情人」一劇就是他編的,不過最近他忙著拍電影,配音,為電影配曲,已沒有時間來編歌劇了。
王菲還有一件喜事,他將在十一月中到韓國去拍一部名叫「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影片。同時他也計劃順道一遊星馬等地,登臺客串一番。

    白雲公主何靜蕙
幼年的錢慧珍,是一個被匪利用的小可憐。但是她的心地是善良的,他跟徐復中〈幼年〉患難相扶,而成了知己朋友。
有著一張圓臉的何靜蕙,雖然只有十歲,卻早已是電影電視雙棲的小明星了。何靜蕙很會撒嬌,說起話來,喜歡噘起那張小嘴巴。別瞧她年紀小,卻得過一座金鼎獎。提起這件事,何靜蕙可開心了,她說:那是他演「白雪公主」兒童話劇得來的。
何靜蕙有一個姊姊,兩個哥哥,但是只有她具有演劇的天份。所以她的媽媽把她送到李曼瑰教授辦的兒童影劇班去訓練,沒想到去年九月畢業公演的時侯,她所飾演的白雪公主一角,就為她帶來了一座金鼎獎,同時也帶來了一連串電視電影的演出機會。「晶晶」電視劇裡的曹小麗,兒童電視劇的天鵝舞,聯邦電影公司「精忠報國」幼年時代的岳飛,都是何靜蕙最得意的表演。
自己看劇本,自己擺道具,自己背臺詞,何靜蕙從來不需要別人為他操心。只有一點例外,那就是拍戲的時候,非要媽媽陪在身邊不可,因為媽媽是她撒嬌最好的對象。

    「小可憐」劉德慧
在中視兒童電視劇中,劉德慧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顆閃亮的小星星。她文靜而沈默,最適合飾演受人欺負的小可憐。
劉德慧曾經一度跟李慧慧同在「萬紫千紅」節目中出現,很多觀眾都認為她長得跟李慧慧差不多,如果李慧慧演戲要找童年角色的話,劉德慧一定是最佳人選。
這位聰明伶俐的小童星,目前還在北師附小讀書。除了演戲,她還喜歡舞蹈,曾經參加臺北市婦女會舉辦的兒童舞蹈競賽的冠軍。那次的得獎,使她對舞蹈更加喜愛了。
在家裡,劉德慧是老大,她很會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妹妹劉德淑〈曼嫚〉也是個小童星。不過劉德淑比較好動,做姊姊的劉德慧,就會以大姊姊的身份,把妹妹教訓一頓,所以劉德淑只要聽見姊姊的聲音,就乖乖的不敢搗蛋了。
雖然拍戲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劉德慧仍然不肯放棄這個機會,她眨眨那對明亮的大眼睛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大的口氣啊!

    「小精靈」劉德淑
有著一對漂亮丹鳳眼的劉德淑,是有名的「小精靈」。據說這個外號還是兒童電視劇的製作人,吳青萍教授給她起的。
劉德淑還有兩條很長很長的辮子,從小就沒剪過,掛在後腦袋一甩一甩的,好可愛。
最近,劉德淑參加了「血手觀音」的演出,飾演張清清的幼年,劉德淑說:她拍電影總是飾演女主角的幼年,真沒有意思,不過有一次例外,他飾演國父的幼年時代,那是其他小朋友想也想不到的。
小精靈喜歡看電視,尤其愛看閩南語歌劇,她最崇拜小明明,說小明明最有丈夫氣慨。她希望將來長大了,也像小明明一樣,在古裝戲裡反串小生,問他為什麼要演古裝戲,劉德淑說她的眼睛是丹鳳眼,聽人家說古時候的人都是丹鳳眼,所以她要是演古裝就用不著化妝了。■

 

……待後補充報導
---------------------------------------------------------------------------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節目的方向已趨更寬更廣。
▼小朋友們也非常喜歡出外景。

▲孫小毛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注意。
▼兒童節目增加外景的部份。

▲要做到寓教於樂並不容易。
▼兒童已甚少機會接觸大自然。

1987年12月20日出版
(華視綜合週刊843期P48~P51)
兒童節目的新方向
啟發自然動腦
●文/紹正宏

自從華視兒童節目「只要我長大」,在今年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上,得到評審委員的肯定之後,兒童節目的製作方向,已然趨於更寬更廣的路,以往墨守陳規的觀念,逐漸受到生活品質的牽引,而有所突破,這除了是節目
製作單位集思廣益後的成果,對於兒童傳播教育,亦有著深遠的影響。
還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轟動全台灣的兒童節目,它的男主角就是「小瓜呆」,另外還有一個心思狡詐的角色「貂皮」,每一集都是一齣單元劇,而劇中人全都是布偶,這些布偶都是用粗鐵絲撐著,然後由人從下操縱,
在當時這個兒童節目,因有別於其他的兒童節目,因此相當受到歡迎,連轟動一時的布袋戲都受到威脅。還記得劇中人貂皮的一句口頭禪是「吃腳補腳吃心補心吃腦自然就補腦──。」相信這個當時很受到歡迎的節目,觀眾朋友一定都還有印象,並且記憶猶新,畢竟收看過這個節目的觀眾朋友,現在可能都已為人父為人母了,這個伴隨著自己的童年一塊長大的節目,自然不是那麼容易忘懷;時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觀眾,仍是在電視機前成長,然而什麼樣的節目才能讓他們在往後的歲月裡
,有著共同的回憶與話題?
目前在三台之中的兒童節目,除了卡通影片之外,還有「童話世界」、「嘎嘎嗚啦啦」、「剪刀石頭」、「兒童天地」……等,在「剪刀石頭布」之前的是「香蕉船」;這些兒童節目各有各的特色,而且為了兒童教育不遺餘力,有以數字為主的啟發式作法,有以食物為主要內容的訴求,有以童話和現實結合的故事,這種種的作法,無非是希望藉著螢光幕,帶給兒童們書本以外的見識。
據「剪刀石頭布」的製作單位表示,現在的兒童被資訊電腦科技化所牽引,以致所接觸到的多為現代化機械性的東西,尤其甚少機會得以接觸大自然,因此在節目內容安排上,儘量以外景為主,畢竟自然界所能給予我們的,實在太多太多了,用自然生態為實體,讓兒童們從中獲得數學的觀念,應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而且藉著螢光幕讓兒童們多多接觸大自然,亦是調養身心不可或缺的途徑。
儘管兒童節目在各個製作單位求新求變的企劃中,有了許許多多新的突破,但真正接受其引導的仍是天真活潑的兒童們,當孫小毛打出知名度之後,孫小毛的一舉一動就會引起注意,當趙姐姐、許姐姐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時,兒童心目中也同時建立了對錯的觀念。由傳播媒體的引導,使得兒童心靈得以進入一個充滿好奇的世界,這個作法在世界各國都是相通的;然而,如何界定兒童節目是否為好呢?就如同金鐘獎評審委員們所作的詮釋,確實做到「寓教於樂」四個字,如此兒童節目才是最好的兒童節目。
要做到寓教於樂,並不容易,不但要考慮訴求對象的年齡層次,更要考慮內容深淺,這必須經過準確的調查,並且配合兒童心理,或許這正是兒童節目最難之處。不過以目前各台兒童節目的水準來說,的確經過一番周詳的設計,當然一個好的兒童節目,自然能得到廣泛的迴響,相信在孩童心目中,早已打了一個分數,而且在節目開始時,準時地待在電視機前了!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丹是拾荒老人的好朋友。
▼晶晶又在作弄阿丹了。

▲晶晶、阿旺、阿丹是三位最佳拍檔。
▼「我們是偵探社的四勇士!」

台視兒童節目「小偵探阿丹
首播日期 1986-10-02 結束日期 1987-07-09
播出時段  18:00 - 18:30
(台灣電視資料庫)

演員表

阿丹─凌   嘉
阿禮─吳先瑞
阿旺─楊國勝
晶晶─趙藝文


1987年1月11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66期P130~P131)
堂堂進入第二季
「小偵探阿丹」增添新夥伴
●文/許小玲

小偵探阿丹」自從推出後,廣受小朋友的喜愛;因此,製作單位又緊接著推出第季的節目。
新一季的「小偵探阿丹」,仍採推理喜劇的風格;唯有在演員方面作了一番新的組合,使演出的搭配更為完善緊密。
阿丹仍是由凌嘉擔任;凌嘉自從在劇中扮演機智富同情心的阿丹之後,不但成了小朋友心目中的明星,而且還有不少製作單位頻頻邀他去演戲,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童星。儘管為了拍戲,偶爾得向學校請假,凌嘉的學業成績仍保持名列前茅,最近他月考,還拿了全班第一,的確足以作為小朋友的榜樣。只是,頑皮的凌嘉常讓幕後工作人員傷腦筋。因為他十分好動,出外景時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所以,他就成了工作人員盯牢的「主角」。
小劇中阿丹的新夥伴是阿旺晶晶。阿旺在劇中是個比較天真、憨厚的小孩,個性也較怯弱;因為阿旺的率真,常惹出許多笑料,算是個甘草人物。扮演阿旺的楊國勝,與凌嘉相同,是國小年級的學生。他曾經在「都市小遊俠」中演出過,另外也演過不少的單元劇。外型較為瘦弱的楊國勝表示,他對演戲很感興趣;因為本身的個性與小劇中的阿旺近似,所以演來更得心應手。
阿丹的另一位新夥伴晶晶,是個聰明卻愛和阿丹作對的角色。扮演晶晶的趙藝文,現年十一歲.就讀國小年級,她歲就開始演戲,最近曾在「糊塗神仙」中扮演觀音身旁的玉女。「小」劇中,晶晶與阿丹是死對頭;戲外,兩人則時好時壞,凌嘉較頑皮,偶爾會欺負趙藝文,而趙藝文則常以杏眼利嘴回敬凌嘉。
「小」劇中另一位主角阿禮哥,是由吳先瑞扮演。與小朋友們演了一季的單元劇,吳先瑞覺得好玩也頗辛苦,因為他常被派為孩子們的監督,於是玩捉迷藏成了他現在最拿手的本領。第二季節目開始,吳先瑞已相當有經驗,工作也由演員進而兼任場記,忙得不亦樂乎。
小偵探阿丹」這三小一大的搭配組合,在劇中常會引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笑料,由於他們豐富的同情心與正義感,以及不怕困難的冒險精神,富於推理的機智,點點滴滴串連出精彩的情節,第二季的「小偵探阿丹」將會更吸引小朋友喔!


……待後補充報導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神奇王國」有大批可愛童星的演出。
▼「都市小遊俠」充滿冒險精神。

1987年1月25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68.1269期P20~P21)
台視「神奇王國」與「都市小遊俠」
齊獲優良電視兒童節目評鑑殊榮
●文/許小玲

元月七日,新聞局廣電處公佈了七十五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評鑑的結果,獲得最佳獎的是由台視播出、頡合傳播公司李華蘭負責製作的「神奇王國」、及「都市小遊俠」。台視公司也獲選為最佳製播台。
綜合這次評鑑的評審委員們,包括趙文藝、關毓蘭、蘇雪玉、顏嘉琪、黃淑芬等學者專家的意見,「神奇王國」與「都市小遊俠」所以得到最高榮譽的最佳獎,主要是這兩個以科幻為題材的兒童戲劇節目,能充分掌握兒童情緒的變化,劇中人物表情自然、劇情懸疑,並且適切地發揮了生活教育的功能。
神奇王國」是從民國七十四日起,每周四下午三十分在台視推出。第季的節目,是由蔡燦得張珣顏正國三位童星,及半人馬布偶「小風」、綠巨人小孩布偶「東東」、小丑布偶「」、大魔王布偶「瑪他魯」、南方壞女巫布偶「依莎烏莎」,一起演出富有幻想、冒險、傳奇的童話式兒童劇。這一季的節目內容偏向探險、幻想、趣味,讓兒童觀眾們充分感受到冒險的愉悅。
「神奇王國」從第季之後,內容在科幻神奇中添加了教育的題材;故事改由一位外星人神奇小無敵,無意間掉在地球上回不去,而發展出一連串有趣、富人情味、又有啟迪教育功能的情節。讓兒童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認識科學、自然、與日常生活應有的常識。因為劇中人物與布偶的親和力,加上一些特殊效果的運用,播出期間大大吸引了小朋友。
都市小遊俠」是在七十五二十六日同時段推出,故事是藉著劇中的主角阿吉一位善良、堅毅、正直的孩子,在都市中探險時的各種遭遇做為全劇發展的主脈,拍攝時也採用了一些特技效果。這齣兒童劇不但滿足了兒童喜愛幻想冒險的心理,也藉著非暴力科幻的劇情,誘導兒童了解什麼是正確的生活態度,及正確的價值觀。
根據「神奇王國」與「都市小遊俠」的製作人李華蘭表示,這兩個節目能得到最佳獎,她感到非常意外;當初在設計節目型態與劇情時,她只是抱著大膽嚐試的心理,首先在兒童劇中加入了科幻的題材。李製作也不否認推出「神奇王國」時,她已預料到科幻式兒童劇將成為一種趨勢。這次能得到最佳獎,科幻型態固然是致勝的主因,但透過劇情,不著痕跡地發揮教育的功效,應該是這次獲勝的重要關鍵,這次的得獎對年輕的李華蘭而言,更是一種能力的肯定。
繼「都市小遊俠」之後,李華蘭接著又製作了「小偵探阿丹」,她認為這個節目是所有作品中,最令她滿意的一部,劇中沒有科幻,而是完全以趣味的手法,表現兒童的純真、善良與樂於助人的個性,較之「神奇王國」及「都市小遊俠」,「」劇則更接近兒童們的真實生活。
「小偵探阿丹」推出後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收視率,製作人李華蘭表示,她將不斷地構思、推陳出新,為我們的兒童觀眾製作最具可看性、最有意義的兒童節目。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爆米花家庭」。
▼「想想」。

三台輪播公視兒童節目「爆米花
首播日期 1986-09-09 結束日期 1992-06-30
播出時段 17:30 - 18:00、08:30 - 09:00、10:05 - 10:30......
(台灣電視資料庫)

(華視綜合週刊782期P159)─1986年10月13日出版
公共電視「爆米花」
每週二下午時分在華視頻道播出

「爆米花」是公共電視首度公開甄選出的第一個學齡前兒童節目,以三歲至六

歲的幼兒為收視對象,每集訂定一個具體、明確的教育目標,配合幼兒的經驗
與興趣,以多元化形式演出。
這個由光啟社製作的節目,由一個「爆米花家庭」貫穿─寶貝爸咪咪媽是這

個家庭的家長,寶貝爸每週會講一段故事,咪咪媽帶小朋友做遊戲;家裡另外
兩位可愛的人物就是寶貝咪咪了,寶貝五歲,咪咪三歲,他們是相親相愛的

一對兄妹,經常有一些奇怪的問題與幻想,讓寶貝爸和咪咪媽傷透了腦筋;「

爆米花」裡另一個靈魂人物是「想想」,他是個喜歡動腦筋的小朋友,他能解

答小朋友許多疑問,提供線索,鼓勵幼兒參與,並表達自己的感覺。
由於幼兒喜歡故事,「爆米花」特別精心設計劇場單元,配合幼兒的想像力,

大人演出各種擬人化的角色,如掃把、老鼠、機器人等,使幼兒在欣賞故事
之餘,培養活潑開放的性格。
「爆米花」的世界多彩多姿,不但適合小朋友觀賞,也能帶您再回味童年的時

光。 (天)

部份節目概要

1986年
●TTV電視周刊1253期
華視 十月十四日(星期二) 17:30~18:00
(6)月亮不見了
寶貝和咪咪,總是把玩具到處亂扔,家裡弄得一團糟,使寶貝爸和咪咪媽傷透

了腦筋,左思右想,寶貝爸和咪咪媽終於想出了好的計策,這是什麼計策?「

想想看」(單元)天空住了些什麼人,要怎麼樣才能上天空旅行。咪咪媽教大家

玩積木,變出許多花樣,她還把咪咪的小紅褲變成了一條可愛的小紅蛇呢,寶

貝爸說「月亮不見了的故事」,偵探是否找到了月亮呢?

●TTV電視周刊1254期
華視 十月廿一日(星期二) 17:30~18:00
(7)萬能機器人
咪咪、寶貝都是媽媽的好幫手,他們會幫著做家事,而「想想」則始終幻想著

:「如果有一個萬能機器人,會做所有的家事該有多好!」但是在機器人沒有

實現之前,小朋友還是做個懂事的小幫手吧。寶貝爸說了一個天目山長髮姑娘

的故事。旱災中,長髮姑娘為了能讓大家喝到水,說出了泉水的秘密,結果連

魔王也被她的仁慈所感動。

●TTV電視周刊1256期
華視 十一月四日(星期二) 17:30~18:00
(9)猜猜看
寶貝說了一個謎語要咪咪猜,他說:「厚厚的肚皮、空空的肚子,用木棒打它

三下,它就叫痛!痛!痛!」你猜這是什麼?「想想」不知道椅子是怎麼來的

,於是和小朋友一起去看大樹如何做成椅子。爆米花家裡的書架壞了,寶貝爸

還說了一個熊哥哥欺負熊妹妹的故事,熊哥哥看見大家都照顧熊妹妹而心理吃

醋,但是他還是疼妹妹。

1987年
●TTV電視周刊1266期
中視 一月十四日(星期三) 17:30~18:00
(19)害羞的烏龜
寶貝和咪咪經常為了搶台看電視而起爭執,最後他們訂了個時間表,平分選台

的權利。魔術師本週要為小朋友變出一個家庭動物園。寶貝爸說了個「害羞的

小烏龜」的故事。木偶劇演出「湯匙、碗盤、筷子」。「想想」想不通為什麼

所有的東西都有名字,東西的名字又是誰取的?咪咪媽要告訴大家看電視該保

持多遠的距離。


.....待後補充報導
---------------------------------------------------------------------------
相關補充:

「爆米花」主題曲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咕咕感應圈1276A.jpg - 台視兒童節目
咕咕感應圈1276B.jpg - 台視兒童節目
咕咕感應圈127601.jpg - 台視兒童節目
咕咕感應圈127602.jpg - 台視兒童節目
咕咕感應圈127603.jpg - 台視兒童節目

台視兒童節目「咕咕感應圈」1276〈1987年〉

⑴沈姐姐說:「咕咕劇場很精彩喔!」
⑵「打擊王」陶醉在音樂聲中,沈姐姐與小艾西在一旁為他伴奏。
⑶沈姐姐與咕咕工作群要大家來看「咕咕感應圈」。

1987年03月22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276期 P114~P115)
「咕咕感應圈」沈姐姐的熱線時間
●文/許小玲

現在每周二晚上六點台視播出的「咕咕感應圈」,已成了沈春華與小朋友交心的時刻。每周製作單位總是花相當多的時間來處理「咕咕熱線」、及「咕咕擂台」報名的信件。
小朋友如此踴躍的盼望向「沈姐姐」請教問題,又熱烈地報名參加「咕咕擂台」,可見小朋友參與節目的心意是多麼強烈。
於是沈春華特別構思增長「咕咕擂台」的時間,並加入新的猜題方式,準備讓小朋友好好的動動腦筋,給頭腦來個大激盪。至於詳細情形,「沈姐姐」賣了個關子,要小朋友來猜,她將會給小朋友一個什麼樣的驚奇。
咕咕劇場」推出後,型態不斷地在更新,從原先的舞台劇,進而加入影子戲。通常影子戲只有黑白二色,顯得較為嚴肅缺乏變化,於是沈春華與台視美工人員共同費思設計出鏤空的紙模,貼上五彩的玻璃紙,燈光從布幕穿透,映出了精緻剔透的佈景,「沈姐姐」自扮成巫婆,鷹勾鼻、長下巴加上一頂高帽子,影子戲就這麼生動的敘述著一篇篇動人的故事。
現在,沈春華又異想天開的準備讓深藏布幕後的人物,一起破幕而出,在幕前串演一段舞蹈。「咕咕劇場」接著要為小朋友演一齣「印地安小孩的故事」,故事是描寫一位印地安小孩與一位中國小孩之間的友誼。表現的方式,是以影子戲來描述情節,故事中歌舞部分,是由「沈姐姐」和一群小朋友一同表演印地安舞。
沈春華精心地製作「咕咕感應圈」,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讓小朋友學到一些生活的小常識,並度過三十分鐘愉快的時光。她也盼望小朋友仍然踴躍報名「咕咕熱線」及「咕咕擂台」。報名參加「咕咕擂台」者,必須三個人一同參加,製作單位是不接受個人報名的。■
-------------------------------------------------------------------

▲三位主持人沈姐姐、小艾西(右)、小夫子(左)。
▼沈姐姐穿著費了很大功夫借來的韓服與小朋友一起跳「阿里郎」。

▲沈姐姐要在節目中打電話給小朋友。
▼這是波斯舞的打扮。

台視兒童節目「咕咕感應圈」
首播日期 1986-11-04 結束日期 1987-05-05
播出時段 18:00 - 18:30
(台灣電視資料庫)
主持人─沈春華、小艾西、小夫子
製作人─沈春華
指導老師─周禮強
審核──林良
主題歌作詞─沈春華
主題歌作曲─范宗沛

(TTV電視周刊1256期P96~P98)
沈姐姐熱情加電 台視推出兒童節目
咕咕感應圈
●文/許小玲
沈春華要做兒童節目,這是她留下來不走的原因,經過了三個月的籌畫,沈春華

的心願加理想全部溶在「咕咕感應圈」中,十一月四日(周二)晚間六點起,沈春華

將邀請每一位小朋友,一同來欣賞她精心籌製的兒童節目「咕咕感應圈」。
「咕咕感應圈」這奇妙的名稱,有著深刻的意義。像節目主題歌所說「你是一個

圈圈,我是一個圈圈,分散開來,沒有熱力,何不手牽手來圈加圈,像熱情加電

。」沈春華解釋「咕咕」是熱情的呼喚,感應圈則是希望大家手牽手,把心中的

熱情傳播給別人。她希望節目一推出達到一股熱潮,同時也能隨處聽到小朋友唱

著她作詞、范宗沛作曲的主題歌。
這節目的主持人,當然是最具孩子緣的沈春華沈姐姐;另外還有兩位布偶娃娃小

艾西和小夫子,將和她一起出現在節目中。這兩個布偶娃娃有著截然不同的造型

,小艾西就像現代時髦的小朋友,頭帶耳機,外型活潑可愛;小夫子則穿著短褂

、戴瓜皮帽,是個書生型的布偶。他們將代表小朋友提出各種疑惑,讓沈姐姐一

一回答。
「咕咕感應圈」整個節目大致分成四個單元,有「大家來塗鴉」、「詩詞之旅」

、「咕咕熱線」、「世界歌謠欣賞」。
「大家來塗鴉」單元,是由光仁國小周禮強老師指導。最特別的是這單元將有一

個比沈姐姐還要大的布偶「大鴉鴉」,要和小朋友一起來塗鴉。在塗鴉時,周老

師會把繪畫的基本概念由淺漸深的介紹給小朋友,而且不單是教小朋友做平面的

塗鴉,同時還要教小朋友如何使畫得圖立體化呢!
簡短的五言、七言古詩詞,詞句優美,充滿了深遠的意境。「中國詩詞之旅」中

,將把一些適合小朋友欣賞與背誦的中國詩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沈春華認為兒童接受語言的能力最強,如果讓他們從小就接觸優美的中國詩詞,

不但可以提昇兒童的文學欣賞層次,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他們語文表達能力。沈

春華希望在「中國詩詞之旅」推出後不久,就可以見到,聽到小朋友的口裡朗朗

背誦出一首首音韻動人的詩詞。
在節目每次播出時,主持人沈姐姐和小艾西、小夫子將在現場播電話給小朋友,

讓小朋友回答問題,或者背些當天所介紹的詩句,這一單元採取立即播出方式,
這就是「咕咕熱線」的全貌。
在兒童節目中稱得上創舉的「咕咕熱線」,是整個節目中最大的特色。沈春華表

示,開闢這個單元的構想,是希望能和小朋友做雙向交流;而且節目中準備了一

只百寶箱,每次裝一樣東西,讓電話中的小朋友來猜。「咕咕熱線」是讓小朋友

直接參與的單元,而且還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它將帶起節目的高潮。
凡是想報名「咕咕熱線」的小朋友,只要在明信片上註明姓名、年齡、地址、電

話、就讀的校名,以及能陪你一起看電視的家長姓名,寄到台北市八德路台視公

司「咕咕感應圈」就可以了,寄了明信片的小朋友一定要按時守在電視前等待,

才不會錯過了沈姐姐的電話喔!因為這單元是穿插在節目中分次進行的。
最後是「世界歌謠欣賞」單元,將在每周節目中介紹一首富有民族色彩的歌謠,

例如:西班牙、波斯、韓國、美國鄉村等地的著名歌謠,同時配上民俗舞蹈做歌

舞表演,這個單元是由沈姐姐帶著幾位舞藝頗高的小朋友一起表演。
「咕咕感應圈」每一集的劇本,特別請兒童文學理事會會長林良審核。以求整個

節目的對白在流暢、風趣中仍不失優美、通俗,以及檢視詩詞的解釋是否得當。

沈春華強調,這是一個著專家結合的兒童節目,不僅要對小朋友負責,更重要的

是為建立同類型節目應有專家參與的觀念。
沈春華醞釀多年的理想,終於烘出了「咕咕感應圈」這個內容豐富又多采多姿的

兒童節目,她希望能藉著潛移默化得方式,給小朋友最佳的正面教育。喜歡沈姐

姐的小朋友可別錯過了每周二的「咕咕感應圈」喔。

▼難得拍攝這種照片。





▲是金鐘常客。
▼主持「強棒出擊」廣獲好評。

(TTV電視周刊1275期P60~P63)
沈春華高雄大散財
●文/許小玲
終年為主持、製作節目忙碌的沈春華,平常極為難得能回高雄老家一趟,只有靠

父母大人不時北上,以共敘天倫。
農曆年前,沈春華開始日以繼夜地為「強棒出擊」、「我愛紅娘」趕錄存檔,並

且把自己製作主持的「咕咕感應圈」,第二季的新內容安排妥當,為的就是能趕

在除夕夜回高雄,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
趁著年假,沈春華在家狠狠地休息了七天。享受媽媽烹調的可口菜,陪哥哥玩一

黏一次的梭哈,與家人到自家的果園野餐,最重要的是接受爸爸媽媽為她安排的

隆重的慶生宴,說起過年,沈春華不禁眉飛色舞,興緻高昂。
玩梭哈,沈春華謙稱自己不精於此道,但從小每一到過年,就會和哥哥較量一番

:「今年我可讓大哥、二哥傻了眼,對我刮目相看。」原來從小,沈春華每一拿

到牌,好壞立刻反應在臉上,哥哥總是可以從她的表情,讀出牌的底細,或者從

她下的注,也可以一目了然。
現在她練就了喜怒不形於色,而且不管好牌壞牌,都先下個不錯的賭注,這招障

眼法很管用;回想起來,沈春華仍是洋洋自得。
談到自己的生日,沈春華的眼中漾滿了笑意,「我生日媽媽最忙,她總是四處招

兵買馬,把所有的家人都找來,在大飯店設宴,真可以說隆重無比。」今年,她

則要求爸、媽在家中為她慶生,闔府圍爐吃火鍋。
沈春華上有五兄三姊,因為排行老么,從小就享受到特殊的差別待遇,么女兒的

生日在二老心中一向非常重視。尤其是近年來,沈春華隻身在台北忙著工作,難

得回家,媽媽心疼之餘更是煞費苦心地在女兒回家時,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
在沈春華的感覺裏,現在的過年和小時候相比較,真的截然不同。「小時候,是

一整個學期都在盼望過年快點兒到。快過年之前,我媽媽就開始準備年菜、鹹的

甜的年糕,尤其是做年糕,從磨米到蒸好,她一向是都自己來。家裏的佣人則在

選定的日子邀來二位朋友,和他一起大掃除,裡外洗洗刷刷要花二天的時間。」

看著大人忙裏忙外,孩子們也感染到年節將近的氣氛,「我和哥哥都好興奮,跟

著大人團團轉,幫忙提水拿東西。」說到這裏,沈春華似乎完全沈浸在那段歡樂

的記憶中。
「小時候過年,沒有外人,就是自己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牌,非常盡興。

」而今兄姊們都已結婚,回家團聚時,雖然人口倍增熱鬧無比,但大夥各自忙著

照顧年幼的孩子,已無法專心相聚。為此,沈春華有幾分時光不再的悵然。
談到紅包,也讓沈春華感觸良多。她是老么,爸爸發紅包時,總會準備一份特大

號的給她,哥哥也給,親朋好友拜年,沈春華更是「却之不恭」負責收紅包。「

直到高一那年,爸爸說我已經長大了,必須和兄姊們享受平等待遇,才結束了收

大紅包的歲月。」從沈春華談話時快樂的神情,可以想像她小時候過年,收穫是

多麼豐碩了。
而今,每次回家過年,沈春華得準備十幾個大紅包,分送侄子外甥,這筆開銷不

算小咧!「有一陣子,我還設獎學金,鼓勵成績好的侄子外甥。」孩子們對這位

成就斐然的姑姑(阿姨)都十分尊敬,並視她為偶像呢!
年假一過,沈春華又得回到台北投入繁忙的工作。臨行前,媽媽按照慣例,親手

為他準備個精緻的便當。媽媽做便當時,沈春華總是擔心海關檢查時看到這個便

當而難為情,於是堅決表明不帶,媽媽則苦口婆心好言相勸,並且刻意美化便當

的外表。「結果,我還是都帶了,而且一到台北就把它吃得乾乾淨淨。」對於媽

媽的細心關愛,沈春華仍然是有感於心的。
沈春華自製的兒童節目「咕咕感應圈」獲得金鐘獎兒童節目入圍,另外也入圍了

兒童節目、教育文化、綜藝節目三項主持人的項目。得到消息,她平靜地表示,

「咕咕感應圈」入圍,她的確很高興,其餘的就不是她所期望的。「我已經很堅

決的向台視表明不願角逐兒童節目主持人獎,但是台視仍然替我報了名。」但是

能獲得多項獎目的入圍,對金鐘獎常勝軍的沈春華而言,仍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咕咕感應圈」第二季的節目已正式推出,有了一季製作的經驗,沈春華自覺節

目越來越上軌道,她希望小朋友多來信給她意見。新的一年,沈春華的另一個心

願是再回到傅培梅的烹調教室,學完所有的課程,做得一手好菜,好在出國後派

上用場。

 

時報資訊

陶大偉沈春華 清算20年宿怨
 更新日期:"2007/04/12 09:11" 【朱梅芳/台北報導】

主播沈春華和陶大偉有過節嗎?陶大偉前晚錄「沈春華life show-誰來說清楚」節目,自曝20年前他和沈春華有段令他念念不忘的「宿怨」,非得要親自上節目和沈春華見上一面才能化解。

「20年前我的『嘎嘎嗚啦啦』就是被沈春華主持的『咕咕感應圈』打敗的!」沈春華聽了,不好意思的笑答:「陶叔叔,今天的主角可是你啊!而且我還想說我是從小看你的節目長大的呢。」主播的反應又快又狠,馬上命中要害,讓陶大偉在沈春華面前只得甘拜下風。

曾經是兒童節目主持天王的陶大偉,近年頭銜已改為「陶(吉吉)的爸」,他笑說:「7、8年前我聽到這個頭銜是一肚子酸味,現在已經習慣了!」他說,當年是和老婆私奔結婚,婚後一年有了陶(吉吉),夫妻倆都很開心,不過當年在美國養小孩又累又貴,所以才決定就只生他一個。這段訪問將在明晚9點中天綜合台播出。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譚艾珍、阿空、張玉玲很討好
▼大空、阿空和媽媽演出生活化

華視國語社教短劇「婆婆媽媽」
首播日期1984-04-16 結束日期1985-09-20
播出時段  18:30 - 18:40、18:30 - 18:45、18:30 - 18:57......
(台灣電視資料庫)
(维基百科)
每週一至週五晚間播出的華視 《 婆婆媽媽 》,內容為十五分鐘的家庭短劇, 譚艾

珍飾媽媽,婆婆為一布偶,由崔幗夫擔任配音,兒子是童星陳柏宇 ,爸爸只聞聲不

見人,為爸爸配音的就是王偉忠。 其後又出現爺爺布偶(由劉錫華擔任配音)、萬

人迷等角色。

 (華視台史館)
「婆婆媽媽」節目,就每日發生的家務事,以生動有趣的布偶搭配演員演出、極富人情味的方式表達,並提供婦女觀眾一些家事小常識和現代家庭生活規範,以及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態度。

(TTV電視周刊1174期P52~P53,1985年)

婆婆媽媽仍嫌不夠
添加角色翻新內容還要送觀眾明星布偶
●文/玟沉

華視「婆婆媽媽」節目,要送「婆婆」給觀眾?
「婆婆」是一個老古錐的布偶,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歡「婆婆」,並且希望擁有一個

布偶「婆婆」。

「婆婆媽媽」的製作單位光啟社表示,你絕對有可能可得到「婆婆」的──只要小

朋友或大朋友將自己生活的小故事、親情感受、家居心得寄來,一經採用,光啟社

就會送你一個「婆婆」。
「婆婆媽媽」自播出以來,生活化的內容與劇中人謔而不虐的演出,一直是受觀眾

歡迎的主要因素,開春之後,在製作單位光啟社的安排下,劇中陸續增添了幾位新

的角色了。

一向只聞其聲卻不見其人的陳家男主人,終於露面了,觀眾想必對這位憨厚老實的

大空相當滿意;而時常掛在阿空嘴邊的胖妞,也來到螢幕前和阿空玩在一塊了;最

值得一提的是萬任靡,他是大空在廣告公司中的同事,不但天天在陳家白吃白喝不

提,沒事還窮攪和,惹出不少令人傷腦筋的問題,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


這幾位新人的出現,豐富了節目的內容,戲的趣味性也越來越高,雖增加新人物,

使節目更有看頭,但製作單位卻不敢因此掉以輕心,為求充實節目內容,光啟社因

而要向各位觀眾徵求點子。

這項邀請觀眾加入幕後智囊團的計劃是希望觀眾提供自己的寶貴點子舉凡是實用的

家庭小常識,日常生活裡所發生的趣聞小故事,或者父母與子女間的相處之道等各

種相關素材,都可以提供製作單位如經採用,節目中的婆婆就送給你帶回家當紀念

品,製作單位光啟社的郵政信箱是台北二四之四百號。

演員表

婆婆─布偶─崔幗夫配音
爺爺─布偶─劉錫華配音
媽媽─譚艾珍
爸爸─陳大空─王偉忠
兒子─陳阿空─陳柏宇

 

 

......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