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演藝綜資 (1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周遊不以外形取勝。
白蘭曾經叱吒風雲。

夏琴心也是當時的知名演員。
▼陳淑芬如今依然堅守崗位。

游娟後來改拍國語電影。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6期P154~P155)
電視回顧─早期的閩南語演員
●文/阿丙

上期談到閩南語劇,早期的閩南語喜劇都較生活化,而首批電視閩南語演員中最

喜劇見長的,就是如今已退身幕後的名製作人─周遊
    周遊最擅演喜劇
當廿四年前,電視剛開播時,周遊就和「文化工作隊」的一群同事一起躍上螢光

幕,那時她可還是青春正年少,但是受於外型的限制,實在談不上是「綺年玉貌

」,自然也沒法擔綱挑正、出任第一女主角。
於是周遊改走反派喜劇路線,以豪放開朗的演技,而在螢光幕上獨樹一幟,

成了女性喜劇及反派演員第一人,尤其她的「三八阿花」式演技,十分討好,有

時鋒頭甚至蓋過一本正經的女主角呢!
周遊在電視演出的時間相當長,當然在那個「電視熱」正隆時,她的知名度也不

小了,但是周遊可不祇當個演員為滿足,相反的,她憑著玲瓏的手段、良好的人

際關係,慢慢由幕前走向幕後,後來在中視包下九點半國語連續劇檔,在收視

率上及廣告上都創下不惡的成績。
但是時間久了,一度「盛世」陷入低潮,幸而港劇入侵,給了周遊靈感,乃轉而

致力於大型武俠單元劇集,而在周日八點又重打下江山,並且改營錄影帶製作,

以一位女演員而言,姑不論其功過,但成績卻不容忽視。
    電影演員演電視
除了「文化工作隊」隊員之外,早年閩南語電視演員的主要來源,則是電影演員


台語片在本省曾盛極一時,年產量曾達到一、兩百部左右,演員的數量因而大增

,但可惜因太過氾濫而造成曇花一現就走下坡,而終告結束,大批的電影演員只
有另尋出路,運氣好、名聲大的就轉拍國語電影,如:游娟白蘭歐威......等

,運氣差點、名氣又不夠的,就只有改行;而其中有少部分者,則走進「電視」

這門新興的行業。
當時較出名的由電影改演電視的演員有石軍、蘇麗華夏琴心及陳淑芳等人,其

蘇麗華是第一齣閩南語劇「浮生若夢」的女主角,但後來和夏琴心等人都只演

極短的時間,就由螢光幕消失,留給觀眾的印象並不深。
倒是石軍、陳淑芬,相信絕對是「知之者眾」。前者在台語片時代的地位和「瓊

瑤片」時代的秦漢相同,是每位女性觀眾夢中的白馬王子;後來走上螢光幕,也

是當然的第一男主角,而且叱吒風雲多年,不但在台視初開播時是閩南語電視劇

台柱,後來中視華視相繼開播,電視由黑白進入彩色時代,石軍轉入其他台

工作,仍瀟灑如故。
至於陳淑芬,也許在今天年輕一輩的觀眾印象中,是位演技精湛的「老牌」演員

,事實上,以「老牌」形容她,陳淑芬的確當之無愧,不過這「」該指的是資

格上的老,而不盡然是年齡的,因電視開播第一年,她就參加演出了。
    陳淑芬堅守崗位
陳淑芬也是由電影轉入電視的少數演員之一,她原畢業於藝專,由於長的清秀,

尤其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很快就被星探發現,而應邀參加電影演出,同時還被冠

上「金魚美人」的封號。
可惜她出道時間較晚,錯過了台語片的風光時期,所以在電影上並無太大的發展

,乃轉入新興的電視行業,結果果然有番表現,成了當年最紅的台語女明星。
後來隨時間的流逝,陳淑芬一直堅守電視崗位,由小旦演到中旦,後來又改演老

旦,甚至參加國語劇的演出,在角色及戲路上,都充分表現一位敬業演員的「

嘗試敢突破」精神,她的成就並不因時光而消逝的。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建良當年模樣。
▼陳國鈞。

▲林義雄、莊麗。
周遊由幕前走向幕後。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5期P160~P161)
電視回顧─閩南語劇的成長
●文/阿丙
在上一期中,我們曾經提到「歡樂家園」算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以「戲劇」型

態表現的節日;那麼張冰玉呢,就算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位戲劇女明星了。
但是「歡樂家園」是一個人物連貫、劇情相關的「劇集式」戲劇節日,在近幾年

的台灣電視上,是一種很「熱門」的戲劇表現方式,但是對早期電視而言,這種

形態的戲劇節目卻遠不及「單元劇」來得熱門。
    單元劇最受歡迎
其原因非常簡單,因早期電視事現場立即播出,因此受時間的影響最大,在佈景

、服裝各方面部不能作太大的變化,因此一次播完的單元劇就比較能合乎電視作

業的要求。
故而在早年的電視中,大多數的戲劇節目以單元劇為最多,像有電視第一年中,

除了「歡樂家園」之外,電視上另外還有幾個固定的戲劇節目 ,包括星期天晚上

播出的「電視劇場」,每周五晚上播出的「溫暖人間」及星期晚上固定播出的

閩南語電視劇」。 
「閩南語電視劇」,不但是戲劇節目中唯一以台語播出的節目,同時也是台灣電

視史上單元戲劇節目的「始祖」,因其首次播出時間是五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恰

好是我國電視開播的第十天,較第一齣以國語發音播出的電視劇「浮生若夢」整

整早了一個月。
因為是第一個在電視上播出的戲劇節目,由於經驗的缺乏、加上佈景、服裝......各

方面的限制,其幕前、幕後的緊張、混亂是可想而知。
  演員表現生活化
但是摒除技術上的問題,閩南語電視劇卸的確有其可觀之處的,其中最值得人稱

道的是頭一批閩南語電視演員的演技。都相當平實、自然,非常的「生活化」。
當時的電視台因為人才的有限。大多數節目都交給外製單位製作,其中所有的閩

南語節目都交由王明山主持的「台語電視中心」負責,閩南語電視劇節目自也不

例外。
而王明山找來的閩南語演員,主要是以隸屬省黨部之「文化工作隊」為班底,像

至今仍活躍於螢光幕之老演員莊麗陳國鈞陳建良林義雄及製作人周遊等,

都是出身文化工作隊而第一批躍上電視的「老前輩」。         -
  由於「文化工作隊」的主要工作是宣導政令、深入農村、親近大眾,因此其隊員

的氣質、打扮都保持著純樸、自然,演技也偏向平實、生活化,才容易令觀眾產

生「親和力」,而產生效果。
  這些演員走上螢光幕後,仍然保持著這種特色,於是形成當時閩南語劇一種趨向

生活、自然、寫實的清新風格,和今天由於喜鬧劇之氾濫,而造成部分閩南語演

員演技上的浮誇、矯情,截然不同。

※原刊敘述的中國(史)部分已入替為台灣(史)。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仰聲主演「父與女」。
▼朱白水對電視很有貢獻。

傅碧輝和丈夫趙振秋(已故導播)。
焦姣曾活耀於螢光幕上。
唐琪是早期電視劇的台柱。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4期P164~P167)
電視回顧─第一齣電視重播劇「父與女」
●文/阿丙
除了「歡樂家園」、「電視劇場」,台視在開播第一年的十二月,又推出了一個

國語單元劇場,取名為「溫暖人間」,而其播出的第一齣戲名「父與女」,在台

灣電視史上也有著值得一記之處,那就是這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齣「重播劇」。

「父與女」是取材於世界名作「愛的教育」中一段「少年筆耕」的故事,頭一次

於五十一年十一月底在「電視劇場」播出,由余仰聲方靜靜分飾劇中一對父女

,由於故事十分深刻、感人,加上演員的演技精湛,播出之後,反應熱烈,許多

人不約而同的去函電視台,要求重播這齣戲。
    空前轟動創新例
由於當時,沒有錄影設備,但是觀眾盛情難卻,正巧「父」劇播出的第二個星期

五,也就是同年十二月七日,電視台決定開播另一個戲劇節目,取名「溫暖人間

」,以鼓舞人生、歌頌溫情為主題,「父與女」的題材正合適。
於是電視台乃決定在「溫暖人閒」的第一次播出時,重播「父與女」,一方面順

應觀眾之要求,一方面希望藉「父」劇的好口碑、好彩頭,為「溫暖人間」博個

好的開始。
結果「父」劇原班人馬在五十一年十二月七日再度演出,不但首創台灣電視史上

重播劇」之先例,同時反應甚至比第一次還要熱烈,有許多熱情的觀眾在感動

之餘,居然跑到電視台門口,希望對「父」劇的演員一表傾慕之忱,那種情況或

許不能和凌波來台時萬人空巷的盛況相比,但是對才起步的電視台、對兢兢業業

正處於摸索階段的電視演員而言,這些觀眾的熱情,無異為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同時也澄清當時許多人心頭的疑惑:
「電視事業的可行性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
前面說過,電視開播頭一年,台灣地區的電視機數量只有四千台,由於售價不低

,許多人都為其「普遍性」憂慮,但是到了廿四年後的今天。幾乎每家都有一台

,有許多家庭甚至不止一台,其成長率是夠驚人的,電視的「魅力」,真是發揮

無遺,而這一點,在電視初期,即已現端倪。
而「溫暖人間」就有了這麼一個轟動的開始,因此收視率一直很好,直到五十八

年十月三日播出最後一集後,由另一個單元劇集「護士日記」取代,「溫暖人閒

」才告結束.前後共播出年之久,若以每年五十二周計算,即「溫暖人閒」共

播出三百多集,是個相當長壽的節目,當然參加演出者不可盡數,更造就了不少

人才。
電視第一年的國語電視劇,就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來看,實在是缺點多過優點,

當然因為從業者的專業知識、技術及經驗都不夠,鬧出的笑話更不勝枚舉,前幾

期中我們提到的化粧問題、換裝不及而穿幫、跑錯景等......,部是司空見慣的小錯

誤。
另外最叫演員頭疼的「大問題」則是製作人兼導演的朱白水本身並不懂電視,叫

這樣一個人來「指揮」全局,當然他自己是慌得手忙腳亂,顧得演員的表情,就

顧不了鏡頭;顧了取景,就忽略了角度。
    「鏡頭漏失」傷腦筋
再加上攝影機本身十分笨重,移動不易,攝影師的操縱技術又不是十分純熟,加

上導播和攝影師之間的默契不夠,所以經常發生「鏡頭漏失」的糗事──演著、

演著,鏡頭中忽然找不到演員了。
對演員而言,再沒比遇上這種錯誤更令他們沮喪了,但是這種問題經常發生,而

攝影機及指揮權都掌握他人手中,他們就算想改善也無從下手。
幸而經長久「錯誤經驗」的「訓練」,這些天生反應比一般人敏捷的演員終於找

到「反被動為主動」的改善方法──那就是穆罕默德說的「山不來找我,我去找

山」。
既然攝影機常找不到他們,演員只好主動去找攝影機了。
熟悉電視作業的人都知道,攝影棚中同時不論有幾部攝影機,但上面紅燈亮的攝

影機畫面才真正被接收,於是在早期電視劇現場,可以發現古今中外都沒有的「

奇景」──那就是演員的表演全隨著紅燈轉,紅燈亮到那裡,所有的人都「

到那,這全是演員為避免被攝影機「漏失」,採取的應變措施。

話雖如此,但是對老觀眾而言,那一年的電視劇仍有許多值得回憶之處,撇開那

些小瑕疵,就以第一批的電視演員而言,其中就有許多至今令人難忘者。
像第一齣國語電視劇的主要演員,如曹健錢璐常楓均出自軍中劇團,原活躍

於舞台,後走上電視,二十多年如一日,至今仍堅守工作崗位,他們在演技及敬

業精神上的表現,尤足令人嘉佩。
在第一齣電視劇「浮生若夢」中的女主角是焦姣,富時她原是中央電影公司的基

本演員,不但外型秀麗,一口輕脆國語尤令人印象深刻,同時演技也不俗,可借

在電影上未受重視,電視開播之初,就應邀參加演出第一劇,後來參加中影

合作的電影「黑森林」的演出,和該片男演員黃宗迅假戲真做,墜入愛河,旋

即步入禮堂。
婚後不久,又應邀參加「溫暖人間」之「無後為大」的演出,從此不時在電視上

露面,同時在五十二年四月間還和王戎合演了上中下三集的迷你連續劇「藍與黑

」而轟動一時,曾創下空前熱烈收視的情況。
只可惜「藍」劇播出不久,黃宗迅因和邵氏有基本合約,攜焦姣赴港拍片,焦姣

乃就此告別台灣電視,而轉往香港電影界發展,適逢武俠片流行,她曾以和王羽

合演「獨臂刀」而名重一時,不幸後來黃宗迅車禍身亡,焦姣獨力負起養子之責

,可惜當時香港電影色情氾濫,焦姣不屑同流合污,乃毅然走向幕後,而成當地

國語配音界著名的「金嗓」。
    老牌女星令人懷念
十多年過去,近些年焦姣除了在配音界仍居領導地位,更先後受世紀邵氏公司

之重用,而擔任策劃、監督之責,最近更受老友王戎之邀,擔任其經營之「銀鳳

錄影帶製作公司」的總監之職,再走上最新之錄影帶業,焦姣身為女性,在工作

能力上的表現卻是不平凡的。
另一位表現出色的女演員是唐琪
唐琪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二齣電視劇「血統」的女主角,當時她原是淡江大學話劇

社的台柱,由於人長得漂亮,同時演技不錯,也參加對外舞台劇的表演,而被朱

白水看中,乃力邀她步上電視。
唐琪家教極嚴,本來父母是不允許她作拋頭露面的表演,但她因對演戲興趣濃厚

,又仗著當時電視機並不普遍,瞞著父母就演起電視來了,因她個性爽朗,揮灑

得開,因此電視開播之初,舉凡活潑、刁蠻的角色,非她莫屬,而有了「小辣椒

」的外號。
後來她又參加一齣「一千零一夜」中扮演一個名叫「一把牙刷」的女孩,而給人

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她多了個「一把牙刷」的外號。
唐琪在電視活躍多年,後來中途因結婚遠嫁美國,而告一度中斷,在美洗盡鉛華

,扮演起賢妻良母的角色,到前幾年隨先生舉家返國定居,她才又重新返回電視

,扮演各種類型的角色,其演技固然有目共睹,同時她更經營一家蛋糕公司,而

為國內糕餅食品帶入新的境界,她的才藝受到各方的肯定。
在電祝第一年的演員中,還有一位備受注目的是中視女性導播──曾斐莉,她畢

業於藝專後,即受學長朱白水之邀演出電視劇,她的處女作是「未完成的畫像

,和傅碧輝等人合作,因表現不錯,即成了電視台固定女主角之一。
同時曾斐莉有個旁人難及的長處,就是淚腺十分發達,說哭就可以立刻淚如雨下

,收放自如,因此舉凡悲劇角色就非她莫屬,同時大家還給她一個外號,叫「

來水廠長」,富時「廠長」的名氣可是凌駕其他女星之上喲!
但是不久,曾斐莉結婚後,就退出演員行業,直到中視開播,才又返電視壇,但

是這回,搖身變成在副控室中掌指揮大權的「導播」,說來真叫許多人大感意外

了。

※原刊敘述的中國(史)部分已入替為台灣(史)。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冰玉(右二)、常楓(左一)是「歡樂家園」中的男女主角。
孟繁美(中間站立者)如今致力於舞台劇的推廣。

胡錦(左一)早年模樣。
范丹鳳陳凱倫當年年紀都還小。

▲年輕時代張冰玉長得相當美豔。
▼常楓精湛的演技,得自豐富經驗的累積。
▼第一位電視劇女演員,張冰玉當之無愧。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2期P148~P152)
電視回顧─第一位電視劇女演員張冰玉
●文/阿丙
  打從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至今,歷經了二十四年的時
間,在這麼漫長的日子中,電視帶給我們幾許歡笑、幾許
記憶。
  回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電視」深入我們整個社會、
全民生活之中,它和許多人珍貴的記憶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不忍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隨著時光湮滅灰飛,我
們希望藉著本刊這小小一角,以文字和圖片來回味一下
許多幾乎、甚至已經被淡忘的往事!

劇節目」一直被視為電視節目的「命脈」,這是因為戲劇本身充滿曲折、高潮,最能帶動觀眾情緒,任何一種型態的戲劇,都有強烈的感人力量,當然電視劇也不例外。
因此早在電視開播第四天,也就是五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台灣電視就播出第一個戲劇節目─平劇
   電視劇此例頗重
在電視開播的第一年,戲劇節目所佔的比例就相當重,其主要分國語電視劇、閩南語電視劇及地方戲劇三大類,至於型態則可分連續劇(人物、情節連貫的戲劇)、單元劇(每集人物、情節各自獨立的戲劇)及電視劇集(人物相同,但每集內容又各自獨立的戲劇節目)。
其中台灣電視史上最早的國語電視劇,是個叫「歡樂家園」電視劇集,每周晚間播出,每次播出十五分鐘,是以一個四口之家為中心,以父母、子女、夫妻間發生的事情,以短劇方式表現,主要為闡揚治家、處世之道,含蘊濃重的社教意義。
這個節目最早是以社教型態出現,播出數集之後,改以戲劇方式表現,因內容平實,和一般人生活接近,加上是台灣第一齣電視戲劇節目,因此播出反應極佳,真正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個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劇集的主角固定:以一對夫妻及一雙子女組成的家庭為主,而這四位演員也可算是台灣電視史上的第一批演員了,說來奇妙,其中飾演父母的男、女主角,至今仍活躍於電視螢光幕上,他們就是常楓張冰玉

提起這兩位演員,今天當然絕對是「家喻戶曉」了,而且他們的演技也得到絕對的肯定,當然這也是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他們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視行業中有傑出表現的原因。
但是提到當年初上電視,卻有一段已為人淡忘的趣事──那就是當時他們用的可不是「常楓」、「張冰玉」之名,而是「張雨」、「張珍」的假名。
    任軍職使用假名
為什麼這麼掩掩藏藏的,主要是兩人當時都任職軍中──張冰玉是「大鵬話劇隊」的當家花旦、常楓則為康樂總隊隊員,都是在職軍人,按規定不能在外兼差,所以只能「化名」演出。
「雖說當時電視是新興事業,不過幸而因為太新,所以並不普遍,有電視的人家,只限於台北一、兩千戶,我們的演出,可不像今天這麼受注目,所以我們演了好久,都沒被上級發現。」

身為「第一位電視女演員」,張冰玉卻坦然承認:演電視劇其實心中全無「成就感」,因為當時的電視觀眾有限,反而不及他們平時演出話劇來得受注目。
「在當年電視才起步時,話劇可是很風行的表演呢!我們每排一個新戲,一演就是一百多場,而每場的觀眾,少說百餘人、多叫上千,算下來,話劇觀眾總數可比電視觀眾多得多,而且話劇的觀眾就坐在台下,他們的反應,演出者可以立刻感受到,這是演電視劇時,無法感受到的。」
張冰玉自稱和其他演戲者一樣,「打娘胎中就帶著演戲的因子生下來」的,從很小她就特別喜歡看戲,不管是什麼型態的戲劇,她都看得津津有味。
「我有個姊姊也是喜歡戲劇的,什麼戲都不放過,而我就每回跟著她,從很小就迷戀著舞台。」
除了戲劇,張冰玉小時也喜歡流行歌曲,那時話匣子(收音機)還不普遍,只有大百貨公司才有,她沒事就跑到百貨公司聽,聽了幾回,立刻能朗朗上口。
後來十二歲時,姊姊考進東北敵偽的電影公司「滿映」當演員,也帶著她作伴,就這麼的,張冰玉走上演戲這條路,拍起電影。
抗戰勝利後,電影公司解散,張冰玉去了北平,進了「大劇團」和許多名噪一時的著名演員同台演起話劇來,對她而言,這是她真正學習演技、磨練自我的時期。
演技派步下舞台
後來她成了空軍眷屬,隨先生到了台灣,進了康樂三隊,為故台製廠長龍芳所欣賞,運用各種關係,把地調進「大鵬話劇隊」,成了著名的話劇演員。
就因為她的演技和名氣都是有共睹的,所以在電視一開播,她就被禮聘成了第一批的電視演員。
「當時找我的是名編劇朱白水先生。」張冰玉回憶著:「其實我們原本不認識,互相聽過名字而已,但他受台視之邀作「歡樂家園」節目,不知怎地,居然想到找我和常楓當主持人,最先是社教節目的型態,後來認為太過嚴肅,就決定改以戲劇方式表現.又找了孟繁美王陽兩個小孩演我們的兒女,每周以不同的內容,表演不同的主題。」
對張冰玉而言,由電影而舞台、又由舞台而躍上電視,在基本的型態上,都是演戲,並沒太大不同的感覺.只是方式稍有不同而已。
「剛開始的時候,緊張是有的成就感反而不大。」
緊張的理由是演電視和電影不同是全部現場立即播出,因此不能NG;和舞台劇不同的是每周播出一集,因此不能有太多的時間去排練。
「我們通常花兩天的時間排,然後就正式演出,因不能NG,事先演員一定要把台詞、地位記得很熟,否則就要出醜了。」
當時電視台的設備很簡陋,所以所有的佈景全搭在攝影棚,絕無外景,而一齣戲中間又無休息,演員就得把整齣戲的服裝,一口氣全穿在身上,一場演完,立刻躲到佈景後,以最短的時間換好衣服,然後立刻跑到下一場的位置站好、演戲。
「那時候廣告少、又沒有停機,所以演員一定要反應快、動作快,不然萬一機器轉場,而演員沒站到該站的位置,或者衣服沒及時換好,穿錯了衣服、或是撞倒了佈景,都是很糗的事的。」
    猛拖戲情有可原
就因為要替換場、換衣的演員多爭取點「喘息」的時間,所以當時電視劇在演出中間,經常會出現一些莫須有的「拖戲」,比方有的演員掃地、抹桌子的時間長得不合常理,通常就是表示有個演員的衣服忽然卡住了,要不就是誰中途溜出去上廁所、找不到回來的門啦......。
導播在每場結束時,總要無意義的把鏡頭推到一個花瓶、一張畫上、慢慢淡出(拖個兩、三秒),然後下一場又由個花瓶、一張畫上慢慢拉出(又可拖個三、五秒),就是替演員爭取點「喘息」的時間,或是替笨重的攝影機爭取跑景的時間。
「所以說,那時演戲好緊張的,因為一定要把時間控制好,否則萬一出個差錯,可沒法彌補的。」
另一個叫張冰玉緊張的原因是當時的攝影機還不很精良,拍特寫,機器必須靠演員很近,剛開始,許多演員都很不習慣。
「想想看,有時正演得入戲,冷不防攝影機忽然湊到你臉上來,真叫人嚇一大跳,好幾次,我被嚇得台詞也忘了,就楞在那裡好幾秒,不知如何是好!」
幸好那時的觀眾並不很挑剔,對許多類似的糗事,大家全一笑置之,並不認真計較。
「畢竟,坐在家裡就可欣賞到過去必須花錢、排隊,才能看到的演員、戲劇,對觀眾來說,已經是太了不起的進步了,觀眾那有挑剔的餘地!」
就因此「歡樂家園」的播出反應良好,替台灣電視劇打下良好的根基,於是許多類似的戲劇節目紛紛在電視上開播,從而成為電視台的命脈,說來身為「開路先鋒」的張冰玉,其功絕不可忽視喲!



※原刊敘述的中國(史)部分已入替為台灣(史)。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保鑣女主角張玲。

1986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33期P162~P166)
電視回顧─早期電視劇的誕生
●文/阿丙

  打從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至今,歷經了二十四年的時
間,在這麼漫長的日子中,電視帶給我們幾許歡笑、幾許
記憶。
  回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電視」深入我們整個社會、
全民生活之中,它和許多人珍貴的記憶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不忍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隨著時光湮滅灰飛,我
們希望藉著本刊這小小一角,以文字和圖片來回味一下
許多幾乎、甚至已經被淡忘的往事!

   有人曾以「電視的命脈」來形容「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重要性,遠超過其他

任何節目,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這句話。
   我們試著同想過去許多令觀眾瘋狂的電視節目,如「保鏢」、「包青天」、「

宮殘夢」......乃至最近的「一代女皇」等,莫不屬於戲劇節日。
   就連香港電視節目「入侵」台灣、星馬,也是以電視劇為「攻無不克」之先鋒利

器,如「楚留香」、「上海灘」,就是最好的證明,「電視劇」之魅力,可以想見


   而就在我國電視發展初期,電視劇在電視節目中的分量就已達到「每日一劇」,

雖也和「社教節目」或「綜藝節目」一樣,但是就播出時間(卅分鐘至六十分鐘不

等)及投下心力(至少花兩天背詞、兩天排演)而言,卻是數倍於其他節目,電視台對

電視戲劇節目之重視,不言可喻。
  其中國語發音者更多過閩南語劇,除了我們上期已經介紹過之人物固定的電視劇

集「歡樂家園」外,還有每周日播出的「電視劇場」(六十分鐘)、每周五播出四十

分鐘的「溫暖人間」。


幕前幕後瞎子摸象
  「電視劇場」第一次播出的時間是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在時間上,比閩南語

電視劇足足晚了一個月。
  至於為什麼國語電視比閩南語晚播出?實在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理由,勉強要說原

因,可能是電視台比較慎重其事的關係。
  早期電視的器材簡陋、技術不夠進步,是早已再三複述過的,因此對於許多節目

的籌劃,為求效果的十全十美,就不敢太過冒險、遽然播出。
  相反的經過較長時閒的策畫、再三的試驗,有了萬全的把握,才敢為之。
  國語電視劇就是因為被視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要電視節目,因此足足

比其他節目遲了一個月,先「觀察」其他節目在時間控制、場景變換及人員調配上

,逐漸步上軌道,同時又有同為「戲劇」類型的「閩南語劇」及長僅十五分鐘的劇

集「歡樂家園」,也由生澀轉為成熟,電視台才有信心製作規模較大的國語電視劇

,乃有「電視劇場」的誕生。
  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播出的第一齣「電視劇場」劇名是「浮生若夢」,由

白水製作,且兼編、導,主要演員有焦姣、曹健、錢璐及常楓等人。
  朱白水早在有電視之前,已是出名的舞台劇及廣播劇編、導,其盛名遠揚,因此

電視台開播之後,找他出任電視劇之製作人,似乎是十分「順理成章」的。
  但是事實上,電視戲劇和舞台劇其實在表達方式及技術上,並不相同,但是當時

國內真正受過專業電視技術訓練的人才,根本沒幾個,別說是電視劇製作人,任何

其他類型節目的製作、編、導、主持人或參加者,全是「瞎子摸象」、完全一邊試

驗、一邊摸索,胡亂拼湊,抱著「由錯誤中學習」的態度為之,因此有人給當時的

電視從業者一個名詞,叫「散兵游勇」,就是說他們全是半路出家的「游擊隊」,

根本沒有專業技術、不成正式編制的。

唐琪曾是螢幕上的玉女明星。

首次播出如臨大敵
  因為製作人本身就是「散兵游勇」,朱白水當時找來的演員,當然不可能具備電

視事業知識,以「浮生若夢」的「卡司」來看,曹健錢璐常楓是由軍中劇團網

羅的頂尖高手,焦姣則是著名電影明星;另外在電視第一年演出的主要演員還有

曾斐莉都是出身大專院校話劇社;王孫魏蘇則是著名廣播明星。
  他們或許對電視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夠,但是他們的演技卻是絕無問題的,同時大

家都抱著兢兢業業的心情為之:編劇怕出錯,同時礙於電視攝影棚的限制,場景不

敢太多;演員則怕現場出醜,早早卯足了勁把劇本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

」;而導演更是花了足足兩天的時間把戲排了又排,強迫每個演員把每個演出細節

都「嵌」在腦海裡。
  而電視台方面對這齣戲的演出,也是如臨大敵般,使出全力配合,最值得一提的

是當時為求表現良好,派出的導播可是當今台視副總經理何貽謀,因他是當時唯一

真正在台視開播前被送到美國接受過電視技術專業訓練的「專家」,由他親自出馬

掌機,可見電視台對這「第一劇」的重視。
  雖然事前準備夠充分,但是到了播出當天,緊張氣氛更是濃厚。
  先前我們提過當時的攝影棚及攝影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天播出的現場

節目不能太多,如果要播出電視劇,則當天其他現場節目就得全部停擺。
  十一月十八日這天,情況更是緊張,戲是預定晚上九半播出,但是電視台美工部

及佈景班早早就把「浮」劇的佈景搭好,而「浮」劇的全體工作人員更早在下午三

、四點就到攝影棚集合了,在搭好的佈景中再把戲排了幾次,等一切無誤後,由劇

務帶著全體去吃飯,飯後立刻帶回化粧間化粧。
  這時問題又來了,因為在這之前,有人演過舞台劇,舞台粧是要求化較深濃的;

有人演過電影,電影粧則淺淡得多,而現在演的是電視劇,「電視粧」怎麼化?卻

沒人知道了,因為大家在這之前既沒演過電視劇,有的人根本沒有看過電視。
  當時台視是由日本請來過一位化粧師,但日本電視的情況和我國又不盡相同,故

其意見僅能作為參考,大家不敢完全採信。
  最後還是化粧師父葉翔大膽「假設」,採舞台粧及電影粧之「中」,即比舞台粧

稍淡、比電影粧稍濃,才完成了所謂的「電視粧」。
  「不但是化粧,當時電視劇的各方面,都採『中庸之道』的。」一位資深導播回

憶著。
  不但是化粧不敢太濃、又怕太淺,演員的演技也是介乎舞台劇的誇張及電影的平

實之間。
觀眾反應空前熱烈
  「當時全是現場播出,大家看不到自已在電視上的演出,而之前又沒有前車可鑑

,對這個「新玩意」,大家只好抱著半試驗、半摸索的心情為之,演技也全憑「心

證」,誰也說不出電視該怎麼個演法,想來和觀眾的距離不像舞台那麼遠,所以不

能太誇張,但層面又沒電影那麼大、鏡頭也沒電影攝影機那麼銳,所以不能像電影

那麼平實,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取其中了。」
  所以早期的電視演員演技,在今天看來,其實有點流於誇張,主要因為大家對電

視的傳達功能並不十分瞭解,演員在演技的表現程度,難以拿捏之故。
  另外,電視導播也因專業知識不足,因此抱著「少變少錯」的心理鏡頭變化不大

,大多用中距鏡頭,「特寫」或「全景」都很少用。
  另一方面,因為是現場立即播出,場景交換不敢太快,怕演員「跑場」,或換衣

不及,畫面出現冷場,所以每次場、景交換,最喜歡用「淡出」、「淡入」鏡頭。
  當時電視劇演員在演出時,還有一點最怕的,就是時間的控制不當,萬一時間拖

得太長,時間到了,戲還沒完;或是演得太快,戲結束了,時間還沒到,那可糗大

了。
  「那時攝影棚有個鐘,」張冰玉說:「每次我們一邊演,就一邊盯著那個鐘,每

次好像和時間在比賽似的,長短全靠演員現場掌握、控制。」
  就是在那麼緊張、刺激的情況下,這齣早期的國語電視劇總算順利的播出,而且

反應熱烈,給予所有參與者信心及支持,於是接下來,電視劇乃蓬蓬勃勃的發展開

來,
電視劇場」這台灣電視史第一單元劇場,一直持續至民國五十五年,到五十六年

才改名「國語電視劇」,後來又改名「台視劇場」、「周三劇場」,而一直延續下

去。

※【台灣】電視史原刊為【中國】電視史。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7年報導
(TTV電視周刊1266期P168~P169)
電視回顧─早期閩南語劇金童玉女
●文/阿丙
提到閩南語古裝電視劇,則還有兩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那就是電視初期的閩南語劇的「金童玉女」──魏少朋與王晴美。
王晴美和魏少朋就是在電視開播的第二年──民國五十二年五月六日在閩南語古裝電視劇「金蘭與夢龍」中一起首度亮相,結果一炮而紅。

王晴美大眼迷人
演藝路一帆風順

王晴美是彰化人,民國五十二年彰化女中畢業時,她才十八歲,未再繼續升學,而由中部來到台北找工作,結果進了國華廣告公司,成為電視廣告模特兒。
因為外型清秀,尤其一對大眼睛非常迷人,而被味全公司選中為「味全小姐」,參加商展及作環島巡迴宣傳工作。
有一次味全公司銷售車停在台視對面的空地(也就是現在羽球館的位置上),王晴美在向路人推銷醬油,結果醬油不知賣出多少?但其清麗的外型卻吸引住基於好奇而圍觀的台視人員,於是挖掘她進入電視台演戲,因為語言能力的關係,就進了閩南語劇界,第一齣戲就被賦予重任,演出古裝劇的女主角,說來電視台也是十分大膽的嘗試,畢竟古裝比時裝要困難得多了,而且當時電視又是現場立即播出,稍有任何差錯都無法補救的。
但王晴美以一個全無演戲經驗的少女,居然能不負重望的在水銀燈下演來有板有眼,更重要的是不但演技自然,而且相當上鏡頭、漂亮、聰明,加上年輕、可愛,立刻使她受到觀眾的喜愛,更受到電視台的重用,於是她成了台視開播期閩南語戲劇節目的第一台柱,更透過電視,成了人盡皆知的大紅人。
不過王晴美雖然在電視如此得意,但是她並不很眷戀事業,只演了五年電視,就在中視開播的同時,她忽然宣佈結婚、息影,而令台視頓失一員大將。
王晴美結婚時不過二十三歲,卻毅然說息影就息影,顯然在她的觀念中,「家庭」、「老公」絕對比「事業」、「名氣」重要的多,是個觀念傳統的女孩。
但是命運之神卻不成全她對「幸福繫於美滿婚姻」的期望,她犧牲一切個人成就而牽就的婚姻並不成功,才只五年的功夫,她就離婚了。
離婚後,她重回台視演過一陣子閩南語電視劇,但難復當年的風光,於是第二年改名王美雲,轉赴香港擔任一家貿易公司的秘書;兩年後回到台灣自創公司,專營出口貿易;次年又另設公司製銷港式蛋捲,又改名王美云
到了民國六十八年還曾以客串身份在台視閩南語連續劇「爸爸不要走」中露面,不過到底志不在此,演完之後就又消失螢光幕,而專心從商。

魏少朋演藝世家
棄絢爛歸於平淡

魏少朋和王晴美可說是同時躍上螢光幕的,他的處女作也是那齣「金蘭夢龍」,不過他的際遇和王晴美卻大不相同呢!
魏少朋是嘉義人,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可以說是「科班出身」,而從事戲劇工作,更可說是「家學淵源」其來有自。

魏少朋的父親是台語片導演魏一舟,曾拍過不少台語片,如游娟、王晴美主演的「守錢奴」、「內山姑」......等片,幾乎都自任編劇。
魏少朋大概自幼受父影響,對戲劇產生興趣,後來更選了戲劇科系,畢業後,因
父親轉至台視擔任編劇及戲劇指導,他也很順理成章的進了電視台,而以英俊的外型立刻成為小生台柱,頭齣戲和王晴美湊成一對,結果觀眾反應良好,從此星途順遂,而一直擔任台視閩南語當家小生的重任,而搭檔對象也多半是「阿美」王晴美。
因此一度在觀眾心目中,這對螢幕情侶是「天生一對」,許多戲劇、現實分不清的觀眾甚至期盼在真實人生中,這兩個人也能白首偕老、快樂過一生。
但是說也奇怪,這兩個在鏡頭前扮盡恩愛的金童玉女,私下卻毫不來電。
後來五十七年中視開播,衛少朋雖在台視深受重用,卻因好友的慫恿,居然首開「跳槽」之風,轉到中視旗下,這件事在當時的電視界形成大激盪。
魏少朋後來在中視一待十幾年,歲月流轉,後浪的取代,逐漸由「首席小生」的地步退下,乃轉往商業發展,而多年前則完全絕跡於電視,專心作生意,不久前有新聞報導他在永和開了家牛肉麵店,生意不錯,說來星海浮沈二十年,魏少朋能由絢爛歸於平靜,其心胸是夠開闊的了。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視戲劇人生縮影

民國五十一十一十八日,台視開播滿月,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戲劇節目也正式誕生。
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單元劇「浮生若夢」播出後,戲劇走入家庭,更貼近生活,並真實地呈現出人生的各種面向;人生的縮影,藉由戲劇,一幕幕在觀眾眼前開展。從此,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更形豐富,不再局限於小說、廣播或電影,因為變化萬千的電視戲劇,提供給電視觀眾另一種情感的寄託,與心靈的滿足。

 

繽紛戲劇從黑白進入彩色

浮生若夢」引起廣大的迴響,緊接著推出「溫暖人間」、「歡樂家園」。民國五十二月,每周日晚間播出由民間故事或台灣歌謠改編的閩南語古裝電視劇,不論是「吳鳳」、「阿公店」或是「周成過台灣」等鄉土劇,皆受到當時本省籍觀眾的喜愛。

民國五十三年,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融合了黃梅調與山歌的「電視歌唱劇」,在台視頻道播出。五十四年,軍中康樂團的「三軍俱樂部」,加入戲劇節目的單元內容中。五十五年,由光啟社製作,反應人性光明面,為社會帶來溫馨的「星期劇院」正式播出。五十六年,電視錄影的設備啟用,電視劇由現場作業改為錄影播出,戲劇節目益形精緻。五十八年,台灣電視進入彩色時代,從此電視從單元劇時代進入連續劇時代。
第一齣電視連續劇「籃與黑」,於民國五十九年播出。由於當時的連續劇都是改編自著名小說,故又稱為電視小說。「籃與黑」播出後,民眾反應熱烈,緊接著又推出有「風蕭蕭」、「碧雲秋夢」、「清宮殘夢」等電視小說。此後,不僅國語、閩南語的連續劇,甚至歌仔戲、布袋戲都以連續劇的型態呈現。
民國六十年,電視史上第一個刀光劍影的電視武俠劇「江湖兒女」播出,該劇與以往戲劇迴異的特效運用,與畫面合成,在當時創造了亮麗的收視成績。六十三年,台視劇場在周六的晚間時段與觀眾見面;首先隆重推出的是以豪華場景的宮廷戲「宋代秘史」。(※出處:台視四十年p68)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