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殤1366A.jpg

河殤1366B.jpg

河殤1366C.jpg

河殤1366D.jpg

河殤1366E.jpg

河殤1366F.jpg

河殤1366G.jpg

1988年12月11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366期 P12~P18)
影視焦點:
純屬新聞事件
亦或變相偷跑
河殤引發兩極評論

●文/王鳳蓮

在新聞時段播放中共「中央電視台」所製播的「河殤」影片,究竟是否牴觸了當前的政策?華視與中視相繼於十一月廿一、二日,在晚間新聞播出「河殤」片斷,引起了「偷跑」的爭議,而新聞局來函糾正」的處置辦法,也令新聞業者產生兩極化的看法,有人讚賞新聞局的開放腳步,有人則認為是鼓勵「變相偷跑」,也使政府威信面臨考驗,而在這一片激烈的爭辯中,可明顯看出的是,在新聞自由與守法之間的分寸拿捏,很難界定客觀的標準,因此,給雙方帶來不小的壓力。

禁播更添神秘色彩
熱烈討論是非難斷

「河殤」是近來海峽兩岸最熱門的話題,它是中共「中央電視台」製播的電視政論片,共計六集,雖是官方出資,卻因內容主張中國要發展工業文明,要開放門戶,必須不斷的改革,才能挽救衰頹的中國;隱約間有西方民主思想的理念,並對中國的過去做了嚴厲的批判,打破了對國土、歷史及祖宗崇拜的老傳統,引起了中共當局的恐慌,扣上「盲目吹捧西方的物質文明」、「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等大帽子而將之禁播。
由於「河殤」被中共列為禁品,使之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加上海峽兩岸交流日趨開放的催化作用,使國內對「河殤」非常好奇。台大與「遠見」雜誌甚至為此特地聯合舉辦座談會,公開放映該片,近日極思振作的華視新聞,於台大、「遠見」舉辦座談會的前一天(十一月廿一日),率先在晚間新聞播出這條新聞,並以「配合新聞畫面」為由,播出了「河殤」的片斷影片,令友台新聞部嘩然。
緊接著第二天,十一月廿二日,中視晚間新聞也不甘示弱,以名為「偷跑系列報導」的專題(該專題共播出四天),探討國內大陸政策下的偷跑情形,堂而皇之的也將台大與「遠見」雜誌主辦的「河殤」座談會是否涉及「偷跑」,做一檢討,自然「理所當然」的將該座談會所放映的影片也「意思意思」地播一下,中視打著「偷跑」旗號做「偷跑」的舉動,不過說明了電視新聞競爭之激烈,但這對守法的台視而言,是否吃了大虧?而新聞局在大家爭爭嚷嚷中視、華視有無牴觸現有政策下,以「來函糾正」,對此事做平和的落幕,是意味著無奈或更開明的做風?均是很耐人尋味的。

理直氣壯說明立場
服務觀眾無關偷跑

華視晚間新聞的製作人梁蕾表示,華視只是配合新聞播出「河殤」,並不是偷跑。
她說,華視是報導廿二日「遠見」雜誌與台大合辦的「河殤」座談會,他們談的是「河殤」,總不能拿別的畫面來充數,這是新聞事件,與偷跑無關,而配合的「河殤」畫面也是以新聞角度來處理,是避免不了的。站在服務觀眾的立場,華視新聞部沒有理由抹煞觀眾的權益。何況如果要偷跑,華視新聞部早有完整六集的帶子,要播早就播了。
至於新聞局的「來函糾正」,梁蕾認為那是新聞局的立場,她並不承認華視新聞部有違規的行為。
中視新聞部經理張忠倫也持相同的看法,對新聞局的輕微處置並不領情。
他表示,中視也是配合新聞專題來播出「河殤」片斷,也無偷跑。新聞局的糾正並不公平,「河殤」的書既然可以公開出售,台大與「遠見」雜誌又可將該影片公開放映,那麼電視新聞為什麼不能報導?他認為新聞局對電視新聞的尺度還應再開放。
但遵守新聞局規定的台視新聞部卻不能平衡。

守法單位反倒吃虧
遵循依據失卻標準

台視新聞部副理顧安生表示。當初新聞局說如果播出要處分,所以台視按兵不動,結果守法的下場是吃了大虧,而中視與華視只是落個輕鬆的「來函糾正」,他認為新聞局的處置有欠公平。
他並指出,「河殤」事件,似乎代表今後只要想偷跑的人就先悶著頭幹。先照會新聞局,一定不准,不如先斬後奏,反正「來函糾正」不痛不癢,沒什麼了不起。
最近台視在晚間新聞播出「大陸透視」單元,也是遵循新聞局的規定,由「京華」公司提供大陸新聞影片,顧安生認為如果要立法規畫大陸資訊,就應有個公平準則,大家照規矩來,新聞局對「河殤」的反應無疑是鼓勵變相偷跑。
新聞局的處置究竟是否公平,產生了兩極的爭議。反對新聞局做法的人認為,「河殤」的書既然坊間可公開出售,錄影帶也隨處可見,甚至在座談會上都可公開放映,為什麼唯獨電視新聞不可播出?何況它只是配合新聞,而不是全盤播出該節目,並無牴觸現有的大陸政策,就算「來函糾正」也是處分,既然沒犯法,為何要處置?何況站在新聞自由的立場,觀眾有知的權利。

加速開放刻不容緩
決策安全更須顧全

支持新聞局的人則認為,雖然政府相當有誠意要加速開放的腳步,諸如國內影人赴大陸拍片、新聞記者赴大陸採訪等都可能在近日內開放,但在政策尚未開放之前,大家就應守法,否則,只為了一己私利的惡性競爭,未顧及國家決策與安全,會衍生很多不必要的困擾。
兩派的爭辯,各據立場,誰是誰非,實在難以定論,關鍵在於新聞時段播出中共出資製作的「河殤」究竟是新聞事件,亦或偷跑?其界定的標準的確很微妙,而現有的「廣電法」對類似事件也沒有訂出具體的罰則,新聞局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處罰太重,怕揹負「干涉新聞自由」的罪名,不聞不問,又怕對守法者難以交待,但「來函糾正」的結果,仍是兩面不討好。
在大陸政策未完全開放前,類似「河殤」事件若再重演,仍會再度引發雙方立場對峙的場面,還是會給新聞局及電視台帶來困擾,唯有賴雙方對政策轉型的過渡期建立共識的誠意,才能安然度過這段陣痛期。■
--------------------------------------------------------------
1988年12月11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366期 P14~P15)
《河殤》究竟是什麼?
●文/王鳳蓮

近來,傳播媒體都在熱烈探討「河殤」,中視與華視新聞部因播出該影片的片段遭新聞局「來函糾正」,國內正式出版的授權本「河殤」一書也正在暢銷當中,坊間「河殤」的錄影帶更隨處充斥,儘管大家都在談「河殤」,但仍然有不少人只知「河殤」很熱門,卻不知究竟是什麼。
「河殤」是由中共的「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系列電視政論片之一,總計六集,由蘇曉康王魯湘編撰,中共中央電視台編導夏駿負責製作。
六集的內容包括「尋夢」「命運」、「靈光」、「新紀元」、「憂患」與「蔚藍色」。於今年六月十一日在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內容充滿批判與自省,透過對黃河文明之探討,對中國做了相當犀利的研判,目的在說明今天的中國大陸,唯有繼續走開放、改革的路線才能生存,意圖使中國進行再啟蒙的文化運動。代表的是中國大陸的「西化派」。
「河殤」的畫面大部份取材日本NHK拍攝的「大黃河」,但因文詞相當感性,旁白的情感豐富,使觀眾在收看時甚受震懾,而中國大陸的同胞在長期以來自我囿限的環境下,能看到如此大胆批判中華民族過去與未來的節目,反應十分熱烈,造成中國大陸卅年來少見的收視熱潮,而最為特殊的是,它竟出自中共官方代表的「中中央電視台」。
「河殤」播出後,人民的熱烈迴響造成中共保守派的抵制,中共「國家副主席」王震公然抨擊,認為它「詆毀燬長城、黃河及中國人民」、「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盲目吹捧西方的物質文明」、「欺宗滅祖大搞賣國主義」。
在強大的壓力下,被中共當局批判為賣國思想。喪失民族自尊與自信。而終遭禁播的命運。■
--------------------------------------------------------------


arrow
arrow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