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01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308期 P52~P58)
原著小說搬上螢光幕銀幕
得失知多少
●文/精敏
有一陣子,因好劇本難求,電影、電視紛紛尋求知名原著鉅作改編成戲,搬上螢光幕,電影曾經以鉅作、小品兩種不同原著風格嚐試拍成電影,結果是小品之作反而易得共鳴,多半表現了原著風格,而電視則多考慮鉅作,效果不一。
為能充實來源
大肆搜購版權
近來電視製作人大肆搜購武俠文藝小說版權,以便考慮在劇本尋求的時刻,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骨架,可以隨時搬出來救急。
目前三台準備上檔的幾齣大戲,也多有原著為依歸,中視的「長江一號」,改編自鄒郎的諜報原著,台視的「風雨未了情」,改編自玄小佛的文藝小說「螢火蟲」,華視的「京華煙雲」,改編自林語堂的著作,另一檔瓊瑤原著改編的「在水一方」,是以娛樂取勝的通俗小說,中視的「五人行」,改編自香港女作家亦舒的中篇小說。
早期武俠劇改編自原著的比例較高,過去金庸、古龍的作品是製作人在考慮作武俠劇時的搶手貨,後來這兩位武俠大家的作品被拍盡之後,香港武俠小說家黃鷹、國內的臥龍生、獨孤虹的作品也相繼成為熱門,直到武俠劇氾濫了為止。
武俠再度復甦
選角不容輕忽
現在武俠劇有再度復甦之勢,周遊立刻飛往香港與金庸接洽過去在國內是禁書的「大漠英雄傳」〈又名「射鵰英雄傳」〉,購得版權,在解禁之後,「大漠」勢必成為另一齣吸引人的武俠劇。
過去台視製作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播出效果均佳,而中視的「神鵰俠侶」也算不錯,但金庸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鹿鼎記」,卻因主角選擇錯誤,而口碑不佳,如今周遊千辛萬苦購得「大漠英雄傳」的原著版權,製作時如不好好選擇角色搭配,那麼即使金庸如此偉大的武俠大家,也救不了她。
除了金庸之外,周遊眼明手快的發現了另一位武俠作家溫瑞安,希望改編他的「四大名捕會京師」搬上螢光幕。
溫瑞安是位潛力十足的武俠小說家,過去他因政治問題,被禁止入境,而作品也禁止搬上螢光幕,解禁之後,自是製作人競相爭取的新目標,而他的「四大名捕會京師」,香港亞洲電視台曾製作過武俠劇,播出反應良好,溫瑞安的故事結構與人物鋪排,不同於金庸、古龍,改編他的作品,應另有一番新風貌。
電視改編多取長篇鉅作,原因是連續劇的時間長,如果原著本身的故事濃度不夠,人物之間的關係不夠複雜,那麼劇情很容易呈現單薄乏力的缺點。
為免骨架單薄
只得拚命加料
因此瓊瑤、玄小佛這些文藝作家在改編自己作品時,往往會加入書中沒有的人物與劇情,充實原著,以免戲演到二十來集,逐漸呈現沒戲唱的尷尬。
然而改編文藝鉅作,也有製作上的困擾,以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為例,敘述三個大家庭之間的恩怨情仇,三個大家庭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加上人物特性,小說可以天馬行空,盡情發揮。
落到立體身歷聲的電視播出,製作人往往會考慮選擇人物時,是否適合書中描述,而最頭痛的是場景的設計,是否件件能符合原著描述,寫書是一回事,實際作業卻又是另一碼事。
知名鉅作的讀者群廣,看過原著的在比較書和電視播出的差異之後,往往會對電視不能表現原著精神而提出諸多挑剔,使得製作人心生改編鉅作反而吃力不討好的感覺,因而許多製作人都不敢動鉅作腦筋,如中視就放棄製作林語堂的另一部鉅作「紅牡丹」。
名家多半難纏
吃力反不討好
以蕭麗紅的「桂花巷」為例,陸小芬由於看了原著,堅持推拒其他片約,一心等待「桂花巷」能搬上銀幕,她有自信能演活書中女主角高剔紅的角色。
「中影」有意將「桂花巷」拍成電影,從談版權開始,就是波折重重,蕭麗紅的文人個性,一副千金難買好作品的心態,令「中影」在談版權時,幾度鼻子碰灰。
好不容易百萬購得版權之後,時間上已耽擱不少,由於「桂花巷」要趕著報名金馬獎,時間上的倉促,使得電影本身不但不能表現原著精神,反而在人物的塑造和劇情舖排上顯得漏洞百出。
看過「桂花巷」電影的,均不認為這樣的一部作品,值得陸小芬作這樣的犧牲,拚命的裹小腳,把自己的老粧畫得像蠟像館中的泥人,然而看過原著的人都認為書是好看的,電影怎會拍得如此這般?
一般來說,要以兩小時的電影表現一部豐富的作品並不容易,國外也僅有一部「亂世佳人」,拍得和原著一樣精彩,以致一再上演,百看不厭,其他的如「戰爭與和平」,「齊瓦哥醫生」等等,拍得也算不錯,但總還是感覺不如小說精緻詳細。
小品行情不佳
巨著反生弊端
國片之中,改編小品的如「我這樣過了一生」、「油麻菜籽」、「看海的日子」、「玉卿嫂」、「孤戀花」、「暗夜」等,效果都不差。
由於改編原著的效果不一,又有些製作人和電影片商認為有些作家的難纏,難以溝通中不下於大牌藝人,因此對於改編原著,是抱著敬謝不敏的態度。
寧可自創一個簡簡單單的作品,不願揹上改編原著的大包袱,在這種顧慮下,改編原著的利弊,就端看片商、製作人自己分析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