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新聞雜誌」首作「苦劇」介紹引起中視恐慌。
▼中視特別請來依風露等四位編劇改寫原著。
▼饒曉明將擔任「苦海餘生」執行製作。


1982年9月6日出版
(電視綜合週刊334期P12~P15)
反共文學搬上螢光幕
苦海餘生未登場先轟動
●文/小南

果真是藝術無價,愛國至上?「苦海餘生」一戲三演,未登場先轟動!
「苦海餘生」是美籍的包德甫博士,根據自己在中國大陸親身經歷的聽聞,所撰寫而成的一部反共意識強烈的報導文學,曾在台灣日報刊登連載過。
目前國內雖然不乏這類的反共文學素材,但由於「苦海餘生」,是由一位外籍人士撰寫而成,所以較一般反共文學更具客觀性及說服力。
因是在某次中央的集會中,中央便指示各單位,尤其是大眾傳播媒體單位」應以宣導「苦海餘生」中的反共意識為務。
在中央這項指示下達之後,各單位立即迅速的響應,其中包括有國防部、新聞局。
    配合政令宣傳
        緊鑼密鼓籌劃
宣傳政令,為今之計最有效而直接的媒體,莫過於電視,響應中央決策,國防部於是知會了所屬的華視,要華視根據「苦海餘生」作適度的宣傳。
新聞局亦通令光啟社,希望光啟社本著製作聯播節目「尖端」的經歷,以「苦海餘生」、「來自地心」等兩本著作為主,作一個以報導型態播出的聯播節目。
至於中視,據中視指出,則早在兩個月之前,中視便與有關單位取得連繫,和包德甫博士取得協商,計劃將「苦海餘生」改編為戲劇,搬上螢光幕。
原本各家各行其事,倒也了無相爭,後來隨著緊鑼密鼓的籌畫,宣傳攻勢的展開,中視、華視及光啟社才互知了彼此之間的衝突性。
光啟社由於決定是以類似「大時代的故事」的方式,播出「苦海餘生」及「來自地心」,所以問題比較單純。
    中視卯上華視
        似乎存心攪局
中視和華視則就不然,一個「楚留香」接播問題,早已將兩台關係搞得烏煙瘴氣,「苦海餘生」問題再起,無疑是舊創未癒,新傷再起。
華視在接獲國防部的指示後,即曾在「華視新聞雜誌」中,就「苦海餘生」作過介紹,彼此由於型態不同,中視並不以為意。
孰料在「新聞雜誌」播出「苦海餘生」介紹之後,華視又再宣佈,將以戲劇型態播出「苦海餘生」。由沙宜瑞製作,張瑄、高庸等編劇,訂在九月四日或最晚九月十一日起,在每週六原「黃金劇場」時段播出五個單元「苦海餘生」的故事。
華視這項消息的宣佈之後,立即引起中視極度的不滿,及強烈的抗議,認為華視此舉,純屬攪局。
中視表示打一開始,中視便決定將「苦海餘生」改編成戲劇,準備以「作大戲」的手法,來製作「苦海餘生」。
而且為製作「苦海餘生」,中視還成立了一個以洪虎為總策畫,饒曉明為執行製作的工作小組,預計自九月中旬,在每晚八點黃金檔推出。
順遂撥弄的如意算盤,不意卻被華視攪得全盤皆亂。
以戲劇方式播出「苦海餘生」,非但是型態上相同,華視的搶先以單元劇方式,就中視看來,這更分明是華視蓄意吹縐一湖春水之舉。
基於往日的宿怨,對於華視這番的挑釁,中視自是怨憤難消。
    搶先單元播出
        華視自有說詞
在獲悉華視將以戲劇方式播出「苦海餘生」之後,中視除了連夜將依風露、徐天榮、鐘雷、趙玉崗等四位編劇請入旅館,「入闈」改寫原著外,節目部徑理王世綱並立即以越洋電話,和包德甫取得聯繫,希望能獲得一紙「苦海餘生」的獨家版權証明。
一方面對外作急遽周詳的佈署,另一方面中視透過新聞傳播媒介,強烈表示對華視的不滿。
對於中視的指責,華視的答辯是,中視根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以戲劇方式播出「苦海餘生」,是華視早有的決定,至於是連續劇或單元劇型態,華視卻是抱著觀望的態度。
接到國防部宣導「苦海餘生」的指示,是在「秋蟬」播出不久之後,依照華視一貫的作風,如果「秋蟬」播出反應不惡的話,華視當即會趁勝追擊,在「秋蟬」之後,立即播出「苦海餘生」。
不巧的是「秋蟬」的反應偏是不如預期理想,有著「秋蟬」的投石問路,華視無意再貿然行事,但是,卻又不能不對國防部有所交代,於是才決定以單元劇方式播出「苦海餘生」。
    保證內容不同
        名稱也不一樣
據華視有關人士透露,中視反應如此的緊張,實在有些無稽。
因為「苦海餘生」是包德甫博士,以片斷的小札記方式寫成,內容很廣,改編成戲劇,只能就其中的某點發揮。在此前題限制之下,華視表示所用體材,絕對不會與中視雷同,比外,由於播出的五個單元,故事各自獨立,華視也不考慮以「苦海餘生」為劇名。
服膺政令,宣導意識,原本是電視台極值大眾嘉許的佳舉,但類似這番「苦海餘生」的未見玉成,但見爭吵不休,電視台換來的卻徒有落人笑柄之譏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gbz 的頭像
    kgbz

    烤雞脖子..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