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2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24期 P107~P121)
明星專輯:
姜大衛的摘星歲月
●文/沈玫
在台視「鐵血楊家將」中,飾演柳天池的姜大衛,很高興自己第一次參加國內電視工作,就獲得觀眾的喜愛;因為國內觀眾,不僅接受了這位亞洲影帝在大銀幕上的演出,就是他在小螢幕上的突出表現,亦受觀眾的肯定。
電影、電視兩邊跑,是近兩年來電影演員的「新興事業」,以前一些電影明星擔心上螢幕「曝光」過多,觀眾會看膩,會影響電影的票房,但現在電影演員很流行上電視軋一角。
從童星起家
姜大衛也學起「時髦」,不僅在香港演了三部電視連續劇,同時也應邀來台灣演起電視劇,姜大衛可說是「胸踏四條船」──香港的電影、電視及台灣的電影、電視。
「參加電視工作,不但可以多學一點東西,也可以多交一些朋友,更重要的是可以多吸收一些老少的影迷,對自己的演藝前途,只有好,沒有壞。」姜大衛因有此想法,所以才從純電影明星一躍而成為影視雙棲。
在姜大衛的演藝生涯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童星、武行、演員、導演等階段,算來已有三十二年的歷史了。
打從有記憶開始,姜大衛就一直與電影圈分不開,因為他是出身於戲劇家庭。
姜大衛的父親嚴化、母親紅薇,都是四十年代的演員,因為和電影圈熟,那時候只要那部戲需要小孩子,姜大衛和兄弟們就有戲演,記得第一次露面時才四歲,所以姜大衛可以大言不慚的說,他已有三十二年的影齡了。
不過在那時,姜大衛只是演演誰家的小孩、馬路邊的小混混、擦鞋童之類的戲。歐陽莎菲的兒子、林黛的弟弟、李麗華的兒子等都演過,雖然佔戲不多,可是說起來也可以算是個「童星」了。
直到了九歲那年,姜大衛才嘗到了當主角的滋味。
由於姜大衛和妹妹常在導演岳楓的戲裏,演個幾場戲,岳楓看他們兄妹倆倒也挺機靈的,於是找他們演出新戲「街童」,他們就演失去父母的那對小街童,正因為那時「街童」的賣座好,跟著姜大衛又接了很多部以小孩子為主的戲。
雖然姜大衛孩童時候,在電影界有風光的一面,但小童星也有害羞的地方。
在他小學五年級時,曾經被老師指名上台演講,本來老師相信這位小童星會有突出的表現,那裏知道他一上台,講到一半就忘了詞,想不出如何接詞時,姜大衛只好下台一鞠躬,使全班同學取笑了他好久。
有此經驗後,姜大衛再也不上台演講了,前些日子,姜大衛為了堅定自信心,破例應邀到扶輪社演講,竟連做幾天噩夢;最後深怕自己會忘詞,和老婆李琳琳一商量,決定先準備妥當一份完整的講稿才敢上台。
到了十四、五歲左右,年齡進入不大不小的尷尬時期;戲沒得拍,在學校裏的功課又不好,整天在外面鬧事、打架、耍太保,糊里糊塗的過了青少年時期,姜大衛說那時候叫做「過渡時期」。
在過渡時期,姜大衛停了學,到一間寫字樓當小弟,蠻以為此生就這樣沒沒無聞的過去,而在此時由於哥哥秦沛的引介,讓姜大衛重新回到電影圈裏。
秦沛在當時是台灣國聯公司的演員,演的幾部戲賣座都還不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到台灣拍電影「聖保羅砲艇」,秦沛是該戲裏唯一的中國演員。
隨著外景隊,秦沛到了香港拍外景,因為需要很多武行,秦沛就介紹姜大衛進這部戲裏當武行,於是姜大衛踏回了以往熟悉的環境,只不過當年他是童星,如今是武行兼替身。
當武行的那三、四年間,正當武俠電影最熱門的時候,張徹導演、王羽主演的戲都非常的賣座,姜大衛多半被分配到他們的戲裏做武行。
武行成影帝
現在回想起來,在做武行的那段期間的確非常辛苦,可是獲益匪淺;在那時,姜大衛學了很多武術上的功夫,也學到怎麼去拍武打戲,這也是姜大衛事業的一個轉捩點。
有一次姜大衛又到邵氏公司做替身,那部戲剛好是張徹導演的,他替一個被王羽一劍殺了的老演員,從二樓撞開門再衝破欄杆再從二樓摔下來,腦子本來一片空白的姜大衛,當他跳下之後,聽到許多的掌聲,心想,好像跳得不錯。
果真,張徹在看完那個鏡頭之後,向製片詢問那個武行是誰?因為導演張徹發現到他是一個可造之材。
當張徹聽說姜大衛就是以前明星嚴化的兒子時,就決定要提拔姜大衛。張徹剛剛做編劇時,他的第一個劇本就是由嚴化所主演,基於這個原由,姜大衛終於有機會在張徹的電影裏演個小角色,講一、兩句對白。
由於姜大衛從小就參加電影的演出,連主角都演過了,更何況是小角色,所以每次派給他的戲,都能有不錯的表現,因此張徹更覺得孺子真正可教也。
有一天張徹約了姜大衛談話,他希望姜大衛能跟邵氏公司簽約,成為邵氏的基本演員,但是酬勞方面每月只有港幣幾百元而已。
姜大衛面臨了抉擇的時刻,做武行雖然辛苦,但每月平均也有五千元拿,而當了基本演員每月只有數百元的酬勞,差距實在太大;姜大衛經過了數天的考慮之後,他答應和邵氏簽約。姜大衛心想,如果要做電影這一行,希望能做到像他父親當年那麼紅,而張徹要姜大衛簽約,就一定會照顧他,而張徹也希望把姜大衛捧得像王羽一樣的紅;所以姜大衛寧願放棄每月五千元的收入,而去接受幾百元一個月的條件,與邵氏簽下基本演員合約。
這對於姜大衛當時而言,是下了一個大賭注,是輸贏無法預測的一場賭博。
在邵氏當了一年多的基本演員,在一九七0年那年的亞洲影展,姜大衛以一部「報仇」得到最佳男主角;獲得「亞洲影帝」的封號,姜大衛知道他贏了、做對的。
可是跟著下來那十年,比做武行那幾年辛苦得多了,因為既然有了名而要保持它是一件困難的事,所謂創業容易守成難,所以姜大衛對每部戲的要求更高,所有危險動作,就是再危險,姜大衛也要自己來,從來不用替身。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在拍「十三太保」時,戲裏需要姜大衛從四十多呎的城堡上翻斛斗下來,當時姜大衛心裏頭實在害怕,從那麼高的地方要跳下去,別說是跳,就是想一想心裏也會發毛。
但是在城堡下大約有兩百多個工作人員、演員、特約演員,一共四百多隻眼睛看著他、等著他,為了顧全影帝的面子,姜大衛硬著頭皮翻下來。
很成功的一次翻跳,姿勢很漂亮,只不過鼻子給自己的腳撞歪了,流了不少血,暈了過去,送到醫院休息了一天,又去拍戲。
像這樣的情況,不知道有多少次,全身上下,手、腳、眼睛、鼻子都受過傷;也從四十多呎高,變成最高一百二十多呎高的地方跳下。姜大衛如此這樣賣命拍戲,為的是要使觀眾喜歡看,也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
一家子明星
還好幾年下來,姜大衛所演的電影票房都不錯,觀眾也很支持,這十年來,姜大衛覺得自己一直都很順,不管在事業或婚姻上。
結婚已十年的姜大衛,和李琳琳算得上是一對標準的銀色夫妻;雖然他們夫婦倆都是影視界的紅星,但在平常都是各忙各的事,甚至在香港參加電視工作,李琳琳是在無線電視,而姜大衛卻在麗的〈現改名亞洲〉電視,真可謂是各有其主。
身為演員是比一般人能體諒影視工作時間不定的苦處;姜大衛與李琳琳在影視界十餘年來,看多了影視界的是是非非,也了解兩人工作的特性,互助互諒,這是他們維持和諧婚姻的秘訣;而在香港影視圈正「流行」協議分居、離婚之際,姜大衛與
李琳琳的恩愛,更令人艷羨。
為了不讓大女兒伊蘭太過寂寞,也希望家庭增添新的生氣,姜大衛和李琳琳在寶貝女兒伊蘭九歲時,又迎接了一個小生命的降臨,現剛滿四個月的小娃娃,也是個女嬰;雖然李琳琳二胎皆生女,但姜大衛很想得開,他說:「沒有兒子就沒有兒子,
沒什麼了不起,將來兩個女兒一嫁,就有兩個半子,加起來,不就有一個兒子了嗎?」
媽媽是老牌演員紅薇,哥哥秦沛、弟弟爾冬陞〈皆是同母異父之兄弟〉、老婆李琳琳,嫂嫂梁盛子;姜大衛這一家子可都是有名的明星,本來他們計畫由家族明星拍一部電影,但卻久久拖延,至今尚未實現。假如當初爾冬陞和余安安沒有分手,他
們這一明星家庭的陣容將會更堅強。
演了這麼多年的戲,姜大衛算得上是名利雙收,但明星也有明星的困擾。每當外出之時,總會覺得自己像動物園裏的猩猩出籠一樣,路人在一旁指指點點,也有人會走近看個仔細,又有些人會說:「你在電影裏,一個人打那麼多個人,現在我們也
來過幾招吧!」
雖然他們只是說說而已,但姜大衛總會覺得不舒服,為什麼明星就不能擁有私生活的秘密呢?想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說「人怕出名,豬怕肥」,人出了名就會有這種困擾。
後來姜大衛想通了,當演員的,所希望不就是觀眾對你指指點點嗎,因為這樣才表示大家認識你;有人要和你過幾招,也就是表示他們喜歡看武俠明星,這應該是一件光榮的事才對,所以姜大衛也就慢慢的習慣了。
最近的幾年,姜大衛跟邵氏公司的關係改為部頭約,所以他可以經常到台灣來拍戲;在這兩三年裏,他儘量不亂接戲,挑自己認為好的劇本拍,盡自己的力量去拍好它。
在台灣,姜大衛是賺了點錢,結識了很多朋友,也到過寶島很多風景優美的地方,發覺到這些地方在香港都是找不到的,例如日月潭、阿里山、墾丁公園、花蓮天祥等。
朝幕後發展
但是在台灣的這幾年,對姜大衛的事業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在台灣接的戲,都是盡可能把它拍好,但拍出來的都是很相似的動作片,沒有什麼突破;更沒想到這兩三年香港的電影事業進步神速,增添了許多新器材,新的電影科技,再加上一班新銳
導演,他們的奮鬥精神,敬業精神和對電影熱愛的程度可以說是香港電影和電視界的一大突破,將電影和電視事業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與香港影視界脫節幾年的姜大衛,再回到香港之後,發覺對他指指點點的人少了,想過幾招的人也沒了,因為當時的電影流行喜鬧片,自己在台灣拍的片子也沒有幾部在香港上映;那個時候回到香港,覺得自己對電影圈完全陌生,新器材他不會用
,新導演他不認識,而且還冒出了很多新的演員,一切對他而言都是新的。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
有心的姜大衛先花了半年時間留在香港觀察,也可以說是從頭開始,他先加入麗的電視拍連續劇,在那裏先適應環境。後來新藝城公司請他去客串劉家榮導演的「小生怕怕」,並不是主角,而是配角,這對姜影帝而言,算是一種委屈。
但是經過深一層的想,那時候他做什麼都無所謂,只要可以學習就好,跟著又再客串了好幾部電影。
在那段日子跟新藝城的幾個老闆處得不錯,再加上曾志偉的極力推薦,他們認為姜大衛可以當導演,可是姜大衛並沒有答應立刻開拍,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麥嘉也覺得有理,就叫姜大衛跟著石天導演的一部戲做實地學習,學習新器材的使用及導演手法等,這對姜大衛幫助很大。
至此姜大衛相信要多看別人的電影,多學習別人的拍法,更了解到現在的電影不是光靠一個人的功勞,是集體創作的,集體創作就可以集中各人的優點集思廣益,而且現在觀眾的水準也提高,製作水準也要跟著提升,不能單靠某一個明星或者是那
類電影賣座就跟著學,一定要有創新的劇本,一定要集體創作。
在去年四月,姜大衛覺得準備好,就替新藝城開戲,整整一年時間才拍完剛上演的「上天救命」,在這一年裏姜大衛專心的做導演,也推了幾部做主角的戲,因為他認為如果要做好一件事,千萬不能有另一件事來阻礙,這次花一年時間去導一部戲
,對姜大衛來說,又是另一場賭注很大的賭博。
當「上天救命」在台灣上映時,姜大衛主演的台視連續劇「鐵血楊家將」也正在播出,兩者相輔相成,「上天救命」在票房上有很不錯的成績,而「鐵血楊家將」的收視率又高佔第一,在這場賭博中,姜大衛似乎又贏了。
姜大衛回憶他從影以來的四個階段;在童星時期,他懵懵懂懂的玩;當武行時,是為了賺錢拚命的打;當了邵氏基本演員時,是為了「紅」;而近來比較深入了解電影,比較喜歡電影,而也因年齡關係,要慢慢的退到幕後,這就是他願意花一年的
時間去琢磨一部電影的原因。■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