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宅心仁厚以誠待人的郭萍。
②專替年輕人指點迷津。
1981年01月11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953期 P69~P71)
鮮話題:
專門解決年輕人疑難雜症的
「凱子娘」郭萍
●撰文/小孟
「凱子娘」郭萍,去年曾在轟動一時的華視古裝連續劇「江南遊」裏扮演小王爺的母親,對她來說,是二十多年的戲劇生涯裏,身世最是顯赫的一次了。
風雲人物
剛播完的「江南春」,她演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的母親,若論母以子貴,還勉強擠得上「名人榜」,而今卻「淪落」到給人家洗衣服燒飯,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她指的是最近正在華視播出的中午檔連續劇「大迷糊與小淘氣」,她演賴大媽,又是一個古道熱腸、愛管閒事的角色,想到去年在「江南遊」裏,過的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一般的生活,名利雙收、僕從如雲、風光一時、威風八面,到如今「家道中落」,為人幫傭,果真是風水輪流轉?還真吃力不討好呢!有誰見過「燒洗煮燙」者能「名揚四海」的?難怪她大嘆「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凱子娘」名氣之大、人緣之好,不是蓋的,在華視可能有人不知道董事長是誰?.但是不可能有人會不知道誰是「凱子娘」,因為「凱子娘」這三個字已經成了她的官銜了,只要她一踏進了華視大門,好戲已然上場:
「凱子娘,早!」警衛見了她首先向她請安,
「凱子娘,我等你好久了吧!我告訴你,最近我好煩,那個『討厭鬼』老打電話纏我,你說我該怎麼辦嘛!」哦!是那個在「戀愛中的女人」谷音,她嬌滴滴的聲音,真像是出谷黃鶯,恐怕又是一宗尚未擺平的「愛的糾紛」。
「凱子娘,你看,這是『我的小妹』給我畫的像,還畫了一根小辮子,好『鮮』喲!」這是「顧寶寶」——顧寶明的「定場詩」,望著這一對「金童玉女」,還來不及思索「標準答案」,只見他們三步併做兩步走,一擁而上「綁票」似地,把她架走了。
這還是小場面,有一回龍隆和陳麗麗為了爭著和他「閒話家常」,你爭我奪地,把當仁不讓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是她的「鑽石」兒子,一個是「鑽石」女兒,手心手背都是肉,「小王爺」還嬌嗔地怪她是「重男輕女」哩,真叫她左右為難。
收乾兒子
從未演過反派角色的郭萍,由於外形長得溫柔敦厚、慈祥和藹,經常扮演迷糊老太太或忠厚善良的奶媽,記得她在中視演出「彩鳳曲」,是三旦一生的連續劇,她演一個將康凱伺候得無微不至的老奶媽,許是康凱平日受了她噓寒問暖的一片誠摯所感動,某日竟在排演場情不自禁地當眾下跪,要拜她做乾媽,當時她確曾為了這突如其來的場面,弄得手足無措,一面猛翻劇本,還以為導播臨時加了戲呢!她怎會料得到她的「小主子」是玩真的妮?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當今的配音高手王景平還是「小姑獨處尚無郎」時,有一大堆「感情的債」,不知如何處置,便請閱人多矣的郭萍來「品質檢驗」一番,末了她竟搶著付咖啡錢,景平笑她踏出的是「錯誤的第一步」,她認為所費無幾,能夠賓主盡歡(喧賓奪主),何樂而不為?她深深領會到友誼絕對需要金錢來灌溉的道理,美麗黠慧的王景平,心血來潮地順口替她取了個「凱子娘」的外號。從此以後,她開始過著——車馬自備、茶飯不擾——你請客我出錢的「凱子娘」的新生活。從此以後,凡是後生晚輩們有了「疑難雜症」,或遇到什麼難解的「三角習題」,她總是衝鋒陷陣地去替她們排紛解憂,或做「評審委員」,或當「電燈泡」,樂此而不疲。名編劇家鄧育坤曾不止一次的感嘆:「凱子娘」實在該得一座金鐘獎——最佳人緣獎。
推心置腹
交友貴在交心,無論男女老幼,她是那樣的宅心仁厚、以誠待人,端的是老少咸宜、童叟無欺。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對她推心置腹、掏心挖肺的原因了,一些不敢、不便、不願對父母親表達的「小女兒的心願」(有代溝嘛),卻直言無諱地向她坦誠相告,沒有半點含羞帶怯,否則怎能「對症下藥」?她很欣賞年輕人的那股朝氣與活力,她也品嚐著「施比受有福」的快樂,這世界就因為有交錯、交流的情感而溫暖,何必那麼認真地去計較?大家都消遣她的「知名度」是自己花錢「打」出來的。
當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保鑣」,使女主角張玲成了名重一時的「風雲人物」,話說某日郭萍對當時尚默默無聞的「狗」小生張魁演技甚為欣賞,巧的是他倆「英雄所見略同」,是「相見恨晚」,是「英雄互重」,當下研究出一個錦囊妙計,管他「晴時多雲偶陣雨」,只要彼此見了面,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永遠是互指對方為「男主角」、「女主角」,豈料計劃周詳,百密一疏,被隔牆有耳的「俠女」張玲一字不漏的聲聲入耳,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個「鷂子翻身」,雙手抱拳:「兩位前輩(男女主角)失敬了。」前來「攪局」的張玲,從此也多了一個外號「張龍套」,但是只有德高望重的「凱子娘」有這種獨家轉播的專利權。
雪中送炭
幽默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心境,「凱子娘」每每以輕鬆閒適的態度,驅散任何緊張的場面,人生「最難排遣是閒愁」,她可一點也不閒——台下遠比台上忙。提起龍隆——「龍的傳人」,她是「凱子娘」的「鑽石」兒子,王德志(華視演藝服務中心委員)是「傻」兒子,「冬冬」楊澤中是「二百五」兒子,反派小生張為嗚則是她的「十三點」兒子,他們的排行與命名,想必是其來有自,不足為外人道也。他愛她們的憨厚、善良、樂觀、進取,她深深了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真正面臨抉擇的時候,卻又十分迷惘,是當局者迷?她常常以客觀冷靜的立場,要言不煩的指點迷津,說得那些「寶貝兒子」個個點頭如搗蒜,受用無窮。
樂觀開朗的郭萍,舉止溫文、態度和悅,內心與外表一樣的健康,縱然是面對「可愛的陌生人」,也予人一種「才相逢便似舊相知」的親切感。她的鼓勵與關愛,像冬陽般的親切,讓人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溫暖,她認為和年輕人聚會,是另一種學習的環境,聽聽「年輕人的心聲」,所有的煩惱都被過濾了。只要在我們一生當中,曾經為生活奮鬥過、歡笑過、熱愛過,而且曾經放射出自身的光與熱。就應該沒有什麼惋惜與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