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收播的新聞由盛竹如主持。
②較生動的氣象報告方式。
③晚間新聞的背景煥然一新。
④準備工作十分的周詳。
⑤資料收集得非常完整。
⑥隨時和導播交換意見。
⑦重視新聞影片的剪接。
⑧收播新聞的場景十分有親切感。
1981年01月18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954期 P10~P13)
特別報導:
台視新聞氣象的
新聞與新氣象
●撰文/怡寧
從民國七十年元旦開始,您看到了台視以新的型態,嶄新的面目,為您報告新聞氣象和收播新聞。
嶄新片頭
新的片頭、新增的「時事短評」、「經濟分析」、「世局瞭望」等單元,新聞影片開頭的方式,乃至採訪記者的字幕下,您可曾注意到都不一樣了?
新聞影片開頭,由採訪的記者在現場先作一、兩句話的說明,加強了現場報導的感覺。為了增加觀眾的注意,對於重大的經濟、外交、匪情等問題,製作成專題報導,使觀眾們有更深刻、更全盤的了解。最新的構想是,在重要的新聞前,加上一小段音樂,觀眾們聽到這一小段音樂,就知道精彩的新聞來了!這些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改變.但代表了新聞部求新、求好的心願。
新的氣象播報,是希望能以更生動、更讓觀眾了解的方式,提供氣象方面的資料,範圍也從原來的東亞氣象,擴大到世界主要城市。目前是由台視播報新聞的記者輪流負責。為了新的播報方式,台視新聞部的人員,曾多次前往中央氣象局請益,中央氣象局也允諾密切支援,預報科姚科長且多次到新聞部指導。圖表方面的變化、改善,是未來的改進方向。
爭取時效
收播新聞的型態是新的嘗試,以期以親切、生活化的方式,將一天的國內外新聞,給您一個完整的回顧,自然還加上了七點半新聞播報之後所最新發生的新聞。美國參議員史蒂文斯,及陳香梅女士訪華的新聞就是一例。該條新聞是於晚上十點四十分送到新聞部的。擔任主持收播新聞一個月的新聞部副理盛竹如很有信心地說:「有些收播新聞時用的新聞,第二天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應該是不會有什麼遺漏,除非是十一點以後發生的,那就沒辦法,只好在第二天的午間新聞播出了。」
收播新聞的片頭和佈景的設計,都是盛竹如的構想。片頭拍攝新聞部的工作情形,顯示了新聞部忙碌的景象;辦公桌和背景的書櫥,給人以生活化的感受,使工作勞累了一天的人,能在每天最後十五分鐘的新聞時間裏,所看到的不是嚴肅的播報新聞,而像是一位朋友,在告訴您今天發生了那些大事。剛播出的時候,甚至有些台視新聞部的工作同仁,看到如此片頭、如此佈置,還打電話問盛竹如是不是在新聞部內播報新聞呢?(播報新聞是在新聞部隔壁攝影棚內。)
慢工細活
雖然是短短十五分鐘的新聞,但有時卻要花上三個小時的時間來準備。準備工作必須從八點鐘新聞播完才能開始,盛竹如先看完三台新聞,對於當天有那些新聞有個腹稿,然後將晚間、午間的所有新聞稿集合起來,能合併的予以合併,能刪的就刪,務求只留下精華,足以交待所發生的新聞,而沒有太多的其他說明。有的新聞稿則予以改寫。每條新聞大概只有一分鐘左右,使得收播新聞的條數較前為多,達到十幾、二十條,成為最佳的簡報——真正的簡,但這是精簡,而不是因陋就簡。
除了簡化外,盛竹如還將這些新聞就其相關性串連起來,使得話題很自然地帶下來,而不是一條條獨立存在的新聞。如報完雷根的談話後,談到他就職後的一大外交問題,這就帶出伊朗扣留美國人質的新聞,好像朋友談話似的,一個話題談完了,再接另一個話題。
影片配合
影片是新聞的靈魂,盛竹如特別注重對影片的要求。將所有的錄影帶,配合新聞稿的長度,尋找足以說明事件的部份,過到新的一卷錄影帶上。由於攝影機拍攝的新聞膠卷,重新剪接不易,故在七點半新聞播出時,將整節新聞用錄影機側錄下來,剪接時即以此為母帶剪接。這個工作至為耗時,找要的新聞所錄的位置,再尋找剪接處,常要耗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有時到十一點才做完,比起以前只要半個小時左右,工作自然加重許多。每條新聞都有畫面配合,是盛竹如的理想和目標。
剪接完了以後,盛竹如還跟導播交換意見,明瞭導播處理畫面的方式,並提供意見。如播報氣象概要時,原來畫面就是一張有文字說明的卡片,與氣象報告沒兩樣,若是嵌到背景上,而由主播者來敘述,則就成了一條分析氣象的新聞了。除此之外,盛竹如也特別注意到氣氛方面,如接近尾聲時,播一條桃園復興鄉梅花盛開的新聞,以及結束時親切的問安或互期共勉的話等。
全力以赴
參與收播新聞的工作人員,除了盛竹如外,還有輪值的文字和攝影記者各一人,負責最新新聞的採訪、發稿和拍攝影片的工作、ENG剪接師、美工、管資料小姐、導播等,依舊是一個團隊工作。
對於這樣的改變,是否感到滿意?盛竹如說:「我永遠不會感到滿意。我盡了最大的力量去做,頭一、兩天趕得比較緊,現在慢慢熟了一些,也慢慢在改,希望能有更高的水準。」台視新聞不以收播是獨家而因循苟且,反倒以此為表現的機會而全力以赴,希望在這新的年度,台視新聞能以此精神朝向更新、更充實、更完美的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