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筆頭、囍餅婆、小板凳三人貫穿全場。
▼小花旦和小龍套的造型融合中西。
▲唐琪在劇中教小朋友做囍餅。
▼小朋友學習茶藝。
華視兒童節目「彩虹山」
首播日期 1989-10-16 結束日期 1990-07-23
播出時段 18:00 - 18:30
(台灣電視資料庫)
製作人:張海虹
導 演:孫樹培
指 導:胡金銓
顧 問:王秋桂
1989年8月20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402期P136~P137)
華視籌製新型兒童節目「彩虹山」
●文/劉建宏
從前,有一對老夫婦老筆頭、囍餅婆和他們的孫子小板凳,住
在「彩虹山」上,有一天……。
華視目前正在籌備一檔風格特殊的兒童節目「彩虹山」,以戲
劇的手法,從日常生活教育中介紹中國固有的傳統、民俗技藝
,透過三位主角人物的貫穿,為兒童節目帶來新的面貌。
製作人張海虹表示,長久以來,國內的兒童節目在介紹中國傳
統的內涵時。總是不出忠孝節義、勸人向善、惡有惡報的教條
模式,表現手法較刻板,不但達不到原先的教育目的,反而抹
煞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思考空間。而帶給兒童相當大的歷史包
袱。
因此,製作單位一改以往兒童節目在攝影棚內刻意製造熱鬧氣
氛的窠臼型態,而是藉由節目中的三位主人翁──老筆頭、囍
餅婆以及小板凳的日常生活應對,以喜劇方式介紹固有中國的
傳統點點滴滴。
「彩虹山」把布景從室內搬到室外,製作單位除了將帶領兒童
尋訪在都市中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的古蹟之外,也把鏡頭延伸到
一些風景優美的天然景觀。「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去找
景,無非是想擴展小朋友的視野,並且能夠啟發他們的想像空
間。」張海虹說。台灣目前可以拍的景幾乎都被拍過了,製作
單位計畫將鏡頭延伸到大陸,向小朋友介紹更多的山川文物,
以豐富知識空間。
「彩虹山」是由孫樹培擔任導演,節目完全採用電影手法拍攝
,而且還得到國際級大導演胡金銓的指導,因此畫面取景靈活
而優美。另外,在有關中國民俗的介紹方面,製作單位也邀請
到台大外文系教授,同時也是國內民俗學專家的王秋桂擔任諮
詢顧問。這些作法對一般的兒童節目來說,是難得一見的大手
筆。
「彩虹山」的主要內容分為「相聲篇」、「主人翁篇」、「武
功篇」、「寶貝窩」四個單元,但是由於利用了特殊的技巧運
用,因此四個單元看起來其實是連貫在一起的。故事敘述老筆
頭、囍餅婆以及小板凳祖孫三人,居住在遙遠的彩虹山上。老
筆頭飽讀詩書、精通琴棋書畫;囍餅婆善於烹調各種食物,兩
位老夫妻經常鬥嘴,可是卻又恩愛無比。每一集都經由這祖孫
三人引導出節目主題。
而小板凳和「相聲篇」中的小花旦、小龍套,都是以布偶型態
出現,造型也很特別。小花旦及小龍套的設計融合中西造型,
他們的臉龐卻是依國劇的臉譜畫成的;而小板凳的頭上,還真
的設計了一張「小板凳」,相當逗趣。
在「寶貝窩」的內容中,將介紹一些傳統技藝,像是「李天祿
與布袋戲」、「唐琪做囍餅」、「兒童茶藝」等。「武功篇」
則是教導小朋友簡單的武術,這些拳術是從各種動物的行動模
擬出來的,如「靈貓捉鼠」、「白猿獻果」、「金雞獨立」等
。
「彩虹山」的特色之一,是在節目中出現的內容大都有其歷史
淵源,像是老筆頭及囍餅婆所居住的房子,是已經有二百年歷
史的淡水古厝,他們使用的器皿,也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彩虹山」將在九月初播出,時段在星期四下午六點鐘。■
……待後補充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