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只是反映生活的一部份。
▼「悲情城市」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


▲新聞中播出受歡迎的「小虎隊」片段,受到觀眾的抗議。
▼「萬世師表」曾引起原住民集體抗議。

▲「連環泡」常有驚人之舉。
▼戲劇的成敗難斷定。

1989年11月26日~12月02日
(華視綜合週刊944期P11~P15)
影視之間:
給演藝事業更寬廣空間
勇於面對現實問題
尋回想像力幽默感
●文/心之

正當報章雜誌對國內教官制度大加撻伐的時刻,中視甚受歡迎的八點檔連續劇「鋤頭博士」,劇中陳淑麗所演的教官角色,扮相和戲路都引起教官們強烈的反應,集體向中視及製作單位提出嚴正抗議,認為陳淑麗踢著小碎步,整天在校園中興風作浪的抓學生頭髮的表演方式,有損教官形象,要求中視立刻作修正。類似這種機關團體對電視節目的抗議事件層出不窮,令電視台常須對觀眾熱切的關心作解釋、修正而疲於奔命。
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禁錮之下,中國人一向給人的感覺是缺乏想像力、幽默感,投機散漫、無法團結的民族,這些個性上的通病,同時也出現在如今社會型態脫序、一切以個人為出發點的功利意識上。

    影視圈競爭激烈
        應給予寬廣空間
中國人喜歡強調個人,任何情況甚少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對方著想,儘管我們的社會制度、大眾傳播媒體、藝術創作環境有太多缺點,需要改進,但盡在程序上、末枝細節上挑毛病,盡在形象上吹毛求疵尋求表面的肯定和端正,是否就真的進化我們的社會?提昇我們的電視節目製作水準?大家心裡都有數。
在電影、電視節目競爭日益激烈,雖有不少人不知長進,但也有部份從事第八藝術的工作者,為求更寬濶的發展空間、更富創作性的作品面貌,不斷的自我充實,冀求才華的受肯定,但他們的理想或夢想,卻一再地受到有關單位和觀眾的剝削,認為這種胡思亂想,有違史實、有違風氣、有違人倫,最重要的有違機關團體或個人良好形象,使我們稍有才氣的藝術工作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想像有限的人、事、物。
在背景、環境、制度、教育各種成長過程的影響之下,或許我們的想像空間,不若歐美啟發式的自由奔放,但至少這一群藝術工作者,願意在有限的資助、有限的待遇、有限的尊重下,向觀眾提供視聽娛樂,作為觀眾們茶餘飯後的精神食糧。

    堅持理想好電影
        悲情城市是典型
電影不景氣,大多投身於這一行的人,遭觀眾的摒棄,但在這一群被社會時代遺棄的人之中,仍有一些堅持理想、不輕言放棄的傻子。以侯孝賢為例,拍了一堆只能得獎卻不賣座的電影,在金錢和精神上都相當的孤立,但侯孝賢卻從未以觀眾的杯葛和抗議為忤,在「悲情城市」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認同之後,國內觀眾一向跟著感覺走的盲目,一掃侯孝賢是票房毒藥的觀念,隨外國人肯定侯孝賢大師級的地位,對侯孝賢過去曾以灰澀低調處理的電影主題,也認為是一種深度的表現,而考慮自己應在某種文化層次作提昇,才跟得上歐美先進國家的水準。

    電視節目難突破
        收視率有影響力
同樣的國內電視節目製作,也面臨這樣的突破瓶頸,目前的電視發展,收視率是對節目和製作群的評鑑標準。在這一個大前提之下,商業娛樂掛帥的心態在所難免,至於內涵深度就被列入不受歡迎、影響業績、花大錢賠上收視率的冷灶。
基於電視商業娛樂的特性,電視節目包裝,免不了走誇張渲染、譁眾取寵的路線。過去只有綜藝和戲劇節目具備這樣的特色,近期因新聞節目的競爭也愈加激烈,新聞除了強調新聞的快速敏捷和報導的完整性之外,也免不了站上商業的色彩。像在新聞之中播放MTV、播出受歡迎的「小虎隊」片段想刺激收視率等等作法,當然獲得收視率之後,也免不了接到觀眾接踵而來的抗議。

    戲劇綜藝最難為
        抗議之聲頻出現
觀眾對綜藝和戲劇類節目的抗議之聲,顯然是居各類節目之冠。由於看的人多,因此對於主持人、歌星、演員、編劇、策劃、製作人種種閃失,一律不放過,有機會就來函、致電,向有關媒體,以各種管道提出抗議,有的甚至不惜到政府機關陳情,要求電視台製作單位或演出者道歉修正。
由於宗教在人們心目中,一向都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凡是牽涉到神職人員的劇情,演員的言行舉止絕不能出軌,凡是演出和尚、尼姑、神父,除了親情、友情、犧牲為人、捨己救人、敘述神的旨意之外,其他的構想均可能招致褻瀆神明、有違神職人員形象的非議,演變為抗議示威事件。
早些時候,林福地對報章披露山胞父母因貧窮、無知而將子女賣為雛妓的新聞,有感而發製作「萬世師表」,卻引起原住民族集體抗議,認為劇中阿匹婆的無知,嚴重破壞了原住民族的形象。
儘管描繪的並非是社會的正面現象,但事件本身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戲劇就是依據社會中存在的現象,提出來探討包裝,也許或多或少有些誇張,但基本心態絕不致於有侮蔑之意。
觀眾對戲劇情節的投入,往往是參與工作的人最大的鼓勵,但本位主義的批評抗議,弄得編劇寫來寫去只能在商人的狡詐、花花公子的無情、風塵女子的無知、千金小姐的刁蠻、市井小民的投機上面做文章,此時觀眾可能又會批評編劇創作力缺乏,真是叫人左右為難。
專撿敏感題材發揮的「連環泡」,曾用過不少以劇中人飾演各行各業大吐苦水的單元,結果被各行各業以各種抗議方式搞得滿頭疱,後來決定拿自己人開玩笑,心想同為演藝圈人,應有包容的雅量,幽了瓊瑤和周遊兩位圈內著名女製作人一默。
結果是製作人葛福鴻登門向瓊瑤賠罪、道歉不說,連周遊都氣得跳腳要訴諸法律,告「連環泡」誹謗,讓製作單位實在頭痛,再也不敢亂開玩笑。

    戲劇雖反映人生
        並不代表是全部
總之中國人複雜的歷史背景、民族個性和五千年以來一直缺乏的幽默心態,使群眾無法劃分清楚,戲劇反映的只是部份人生,這種混淆不清的觀念,造成他們無法以一笑置之來面對大銀幕或小螢幕中種種的誇張手法,給自己、創作者帶來莫大的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gbz 的頭像
    kgbz

    烤雞脖子..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