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F29A.jpg

陶希聖F2901.jpg

①陶希聖先生。

1972年05月15日出版
(中華電視週刊29期 P14)
陶希聖先生談
武藝與俠義

●文/本刊記者專訪

中國武藝原來是與西洋的拳擊博鬥大不相同的。中國武藝受了儒學的陶冶,重在理智的指導,心情的修養,動作的條理與中和,與目標的集中與準確。故而。中國武藝要做到「心平氣和、意到力到」,纔算是達於最高境界。幾千年來,中國武藝都是走的這條路。
中央評議委員、名學者陶希聖先生首先指出中國武藝的主旨與境界。至於俠義的意義,陶先生指示說:俠不是打鬥,行俠仗義是一種德性與品格,不是一種技術。所以,要想做好武俠劇,先要澈底改變現前打鬥劇的觀念與作風。若以打鬥做為武俠,這不僅斷送了武俠劇的一條正途,同時,亦是中國武藝之墮落。
今天電視打鬥劇雖以「俠義」為名,但就觀感與影響而言,均甚惡劣。如以教育立場而論,則是不可容許的。因為,民主法治國家的政策問題在議場謀解決,刑事民事問題在法院求解決。若是專以打鬥與仇殺為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無異於明示或暗示眾人,尤其是意志欠清明之青少年們,使其在遭遇問題之際,有意或無意採取打殺的手段,不僅問題未能解決,而後果更不堪設想。電視上打鬥最大的毛病便是在此,這亦就是電視所產生教育或反教育的影響關鍵所在。
最後,希聖先生認為:恕道的說,誤認打鬥就是武俠,是認識瞭解不夠,而并不是利用手段存心揚惡;但勿論如何,為了電視機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們)著想,必須提高製作人水準,力求改進改善才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陶希聖 俠義劇
    全站熱搜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