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27日出版
(電視綜合週刊37期 P50~P51)
節目報導:
臺視新社教節目
「挑戰」‧鼓舞奮發向上
●文/童言
人生充滿了挑戰,向生命挑戰、向生活挑戰、向困難挑戰
臺視從二十八日起新闢了一個名為「挑戰」的三十分鐘社教節目。
替代「警網追踪」
「挑戰」這個節目,能帶給觀眾一些什麼呢?
企劃單位希望藉「挑戰」鼓舞人們奮發向上、努力不懈的精神,克服環境所給予的各種壓力,人人都做個成功的人。
說起「挑戰」的播出,的確也費了一番周折。該時段原擬開闢一個名為「警網追踪」的節目,來和華視的「法網」打對台。
「警網追踪」本擬請記者顧安生或法律專家主持,由刑事警察局提供案例協助,以影片為主。前兩集的題材也決定是敘述遠洋漁船「和傳十二號」在大溪地所發生的集體謀殺案和包括甄妮與包娜娜被搶的「臺北三搶案實錄」。
但是臺視當局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後,一則覺得以臺視這樣一個電視元老,沒有必要和華視打對台;再則「警網追踪」的節目,若真開闢了,很可能落得個「吃力不討好」──華視的「法網」就常因為某些求「逼真」的鏡頭,被主管當局認為「不妥」──反而在尚未達到宣傳法律常識的理想之前,就先收到「反教育」的不良效果。
原名「勇者畫像」
有了以上的顧慮,臺視終於決定放棄「警網追踪」,另闢蹊徑,製作一個「完全正面教育」的社教節目。
首先被考慮的是,以影片方式介紹一些出身窮困的名人,奮鬥成功的經過。敘述他們何以能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各行各業中鶴立雞群的人物,暫名為「勇者畫像」或「勇者群相」。
不久,企劃單位認為「勇者畫像」或「勇者群相」的名稱雖好,但涵蓋範圍還是有限,不若「挑戰」包羅萬象,不拘限於人物性的描寫,還可擴及到社會上各種福利機構,像生命線、張老師、防癌基金會等,於是更名為「挑戰」。
「挑戰」由陳剛、蘇光勳製作,龍思良企劃,井洪戲劇指導,仍以影片為主,每周二下午九時至九時三十分播出。前四集的播出題材已決定依次為:
一、向絕望挑戰介紹生命線。
二、向癌症挑戰介紹陶聲洋防癌基金會。
三、向山難挑戰介紹救難活動。
四、向冰山挑戰介紹前往南極探險的「海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