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山發射站1654A.jpg

竹子山發射站1654B.jpg

竹子山發射站1654C.jpg

竹子山發射站1654D.jpg

竹子山發射站1654E.jpg

1994年06月14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654期 P66~P70)
特別報導:
台視竹子山發射站
隱居山中的無名英雄
現代化的傳送設備

●文/谷燕●攝影/老麥.余靜萍

台視文化公司舉辦的「快樂兒童夏令營」七月分即將開鑼。其中,「小小主持人班」與「電視小主播班」將拜訪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竹子山上的台視發射站
這是一個一般人無法進入的地方,雖然簡陋、佔地小,但卻有上億元價值的發射設施,能將電視畫面透過發射台送到每個家庭中。現在就讓電視周刊帶著您到竹子山發射站參觀,看看這個功用很大、充滿奇妙的地方。

入山中寒盡不知年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這是長年駐守在竹子山上——台視北部發射站工作人員的心聲,因為那個地方遠離塵囂,人煙罕至,雲煙縹緲,青山蓊鬱,而他們每天又必須花廿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盯著電視機和發射機,活動範圍就在發射站方圓十里內的地方,那種生活勤儉又刻苦,且寂寞。但是,住在山上的台視員工還是走過每個日子,而且盡可能地把「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日子過得很有情趣!
上了陽明山,過了文化大學、陽明山國家公園,再往前走一段路。到了于右任紀念公園,往左邊一拐,便進入巴拉卡公路;往山頂一直走,過沒多久便看到山頭轟立著一座座發射塔,總共十個發射塔——全台灣所有電視台與廣播電台,除了教育電台復興電台外,都靠這座青翠山頭上面的發射塔來傳送電波。
這座山叫做「竹子山」它位於大屯山火山群的北面,因為箭竹林環抱而得名,東北側山麓高峭陡直,熔岩流在二坪頂附近,形成坡度和緩的平台,景觀非常特別。

軍事管制閒人難入

這座山有三個很特殊的地方;第一,它是個軍事管制區一般人無法進入:第二,山頭全是發射塔;第三,它可以看到台北獨一無二的夜景,大屯山、面天山、七星山、小基隆、富貴角、北海岸、金山、基隆河、大霸尖山、大雪山……,北部所有美麗景觀都可以在竹子山山頭盡覽無遺。
長住竹子山發射站的台視員工這麼形容他們住的地方:每天、每時看到的景致都不一樣,早上起床就看到滿山雲海,雲朵有時就從腳邊飄過去;晚上遠眺大台北夜景,但見星光點點、路燈、車燈也點點。
當然,這只是台視竹子山發射台外面的情景,進到室內則只有硬梆梆的機器和一根根銅管,還有就是相當克難的生活設施。
說竹子山上的「克難」,大概可以從心理層面和硬體設備來說,因為只要有電視節目在播送,負責電波發射的竹子山發射台就不能停擺,所以工作人員幾乎都過著「拋家棄子」的生活,有人在山上住得頭髮都白了,有人一住廿年還不能下山;過年在山上過,颱風、地震也在山上經歷過,沒有休閒娛樂的生活的確很難捱。
生活上的勤儉,看竹子山發射台辦公室兼宿舍的陳設便知道!這座屋齡卅二年的建築物,因為無法改建(一改建,節目就停播),一旦擺上上億元的機器設備後,工作人員可以活動的空間就很少了。

站內器具於茲有年

在那有限的空間裡,會客的沙發是前任台視總工程師畢家湘退休後留給他們的;廚房裡的桌子快卅歲了,是從台視第二任總經理劉侃如時代的貴賓室搬出來的;冰箱、浴缸和洗臉盆都用了廿年;馬桶用了十五年……。
在吃的方面,他們工作時數長,所以以前一天吃四頓;但因為現在的炊事不願住在山上,所以他們一天只能吃午、晚兩頓,早餐、消夜只能啃啃麵包、吃吃速食麵了。

解決飲水靠天施捨

因為缺乏自來水設施,山上飲水問題一直靠天公解決。
早年,他們喝一種水叫「天水」,即把從屋頂上滴下來的水收集起來喝與使用;遇到三個月不下雨,他們只好收集發射台四周水溝裡的水。據說喝了那些水,保證百毒不侵,因為裡面死青蛙、死蝶蝴什麼都有!
所幸這種情況現在改善了,今年添購蒸餾水設備後,他們終於可以喝到乾淨的水了。
由於竹子山發射站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高處,那裡的天氣很冷、濕氣很重,而當初設計這個發射站的工程師很聰明,將發射機散出來的高溫用風扇強制冷卻,再把熱氣導到一個小房間,變成烘乾機。這個烘乾機克服了山上的寒冷和濕氣問題,一件大衣晾在小房間裡,廿分鐘就烘乾了,室內也暖烘烘的。
既然竹子山以滿山箭竹而得名,工作人員不免要推薦一下他們隨處可採的美味——箭竹,滿地都是市價一百五十元一斤的箭竹,他們笑說是「滿地黃金」。

山中傳奇述說不盡

因為山上住久了,他們看著無數採箭竹的人進到竹叢中又出來,不過在記憶中,曾有兩個人一去不返,因為密密麻麻的竹叢淹沒了揀箭竹的人。
竹子山,在觸目皆是現代科學儀器之外,還有著滿山的傳奇和想像。■


arrow
arrow

    kgb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